如果說聯(lián)想并購IBM算慘勝,那么李東生主導的TCL并購法國的湯姆遜,則算是完敗。對于一些中國企業(yè)家而言,國際化的虛榮某種時期會成為一個枷鎖。如李東生始終沒能尋找到整合的良方,連年虧損,團隊流失,被寄予厚望的國際化終成不了局。 |
TCL海外并購反遭巨額索賠2.11億元 跨國聯(lián)姻結出難咽苦果 2003年11月4日,李東生和法國湯姆遜公司行政總裁達哈利正式簽訂協(xié)議,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yè)務。收購湯姆遜后,TCL集團在2005年、2006年連續(xù)虧損兩年,戴上了*ST的帽子,2007年才好不容易實現(xiàn)扭虧,卻又遭遇與湯姆遜合資成立的TTE歐洲公司的清算“后遺癥”——2011年3月14日,TCL集團在停牌一天后公告稱,法國南特商業(yè)法庭于3月10日對TTE歐洲公司重組訴訟案的第一令訴訟作出初審判決,要求TCL集團、TCL多媒體及其4家全資子公司向TTE歐洲之法定清盤人賠償2310萬歐元(約2.11億元)。 [詳細] |
|
中鋁并購力拓遭遇“悔婚” 最大的因素來自政治和輿論的壓 2009年6月5日,中國鋁業(yè)公司發(fā)布公告稱,力拓集團董事會已撤銷對2009年2月12日宣布的雙方戰(zhàn)略合作交易的推薦,并將依據雙方簽署的協(xié)議向中鋁公司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至此,這項舉世矚目的195億美元的巨額交易宣告失敗,中鋁公司表示,對這一結果感到非常失望,中國最大海外收購案中途夭折。在外國人眼里,中鋁和中海油既是大企業(yè)又是大政府,他們的企業(yè)決策機制、收購融資的成本、收購之后的發(fā)展戰(zhàn)略等等,都容易引發(fā)質疑。而由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yè)出面收購,也面臨著同樣的信任問題。 [詳細] |
|
中海油收購尤尼科 涉及到國家經濟安全的能源行業(yè),觸動了美國人最敏感的能源神經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05年8月2日晚對外宣布,撤回其對美國優(yōu)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購要約。傅成玉說,從目前資本市場的反映來看,退出的判斷是正確的。在中海油提出收購案時,東道國美國的政治反應尤為強烈。收購交易宣布后,在美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的反對聲音,甚至要取消或更改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程序。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壯大,使視中國為強大競爭對手的美方感到無比擔心和恐懼。尤其是這筆收購涉及到國家經濟安全的能源行業(yè),觸動了美國人最敏感的能源神經,也很自然被貼上中國實施能源走出去戰(zhàn)略的標簽,這些都導致美國一些公眾和政府機構的警惕。[詳細] |
|
華為收購三葉 審查過程遭遇政治干擾 華為公司迫于美方壓力,主動撤銷了收購三葉公司技術資產的申請。華盛頓方面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阻止這家電信設備制造商收購美國一家小公司。這一事件標志著華為試圖收購一家美國公司遭遇了第二次失敗。華為事件揭示了海外投資委員會審查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會碰到的問題:政治干擾是審查過程的固有一環(huán)。中國公司在美投資遭遇的懷疑目光不僅來自海外投資委員會,還包括政界、商界和法律界的其它機構。[詳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