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4日14時,已對該企業(yè)進行全面封控,禁止人員及貨品進出,已對庫存涉疫貨品進行封存,對出庫貨品進行追蹤。
1月14日下午六點,天津新聞辦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稱,經天津市防控指揮部通報,對位于津南區(qū)雙港鎮(zhèn)的天津市大橋道食品有限公司送檢的雪糕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后,發(fā)現有3份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
截至14日14時,已對該企業(yè)進行全面封控,禁止人員及貨品進出,已對庫存涉疫貨品進行封存,對出庫貨品進行追蹤。
帶有新冠病毒的雪糕樣本分別來自巧克力口味雪糕(批號20210105)、草莓口味雪糕(批號20210106)、香芋口味雪糕(批號20210107)。這批貨品的生產原料包括新西蘭奶粉、烏克蘭乳清粉等進口食品,此前,涉事企業(yè)直接接觸貨品工作人員分別按規(guī)定于1月7日、10日進行了定期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截至該消息發(fā)出時,企業(yè)相關從業(yè)人員1662人已全部管控并進行檢測,其中700人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其余結果待出。
雪糕樣本如何攜帶新冠病毒?
自去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國內進口食品攜帶病毒現象時有發(fā)生。不過,以往的案例中,被檢測出病毒的多為海鮮、生鮮類產品或外包裝。
去年6月13日,北京某批發(fā)市場切割三文魚的案板上就檢查出了新冠病毒,24小時內導致36名相關人員感染;7月份,海關在從裝載厄瓜多爾三個企業(yè)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一個樣本中、五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12月份,漳州市發(fā)現一家生產企業(yè)凍庫貯存的、來自印尼的25噸凍飛魚卵的外包裝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這次雪糕樣本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是國內第一例被發(fā)現成為病毒載體的乳制品。
此前,21世紀記者在采訪乳制品業(yè)內人士時曾經問過有關乳制品和新冠病毒的問題。當時對方表示,雖然同為冷鏈食品,乳制品和肉制品、海鮮冷凍品生產過程大不相同,所以乳制品帶病毒幾率很小。
他說:“不管是中國的乳制品還是新西蘭,還是任何國家的乳制品,不管是奶油、奶酪、奶粉,乳制品的生產加工,乳制品的工廠里是對微生物要求很高的一個環(huán)境。如果去新西蘭的工廠就會看到,從原奶進入生產到最終包裝成品,基本上人是不接觸的!
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是乳制品生產中需要嚴格控制的成分。他補充道:“因為很多其他的產品是死的,微生物會造成污染,奶酪、酸奶這些東西都是活的,它里面本身就有細菌的,那些良性益生菌、發(fā)酵菌,本身就在不斷生長,所以對它來講所有的微生物,(如果)不是我們要的微生物(我們就會消滅掉)。”
他還強調:“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是非常嚴格的,在這個情況下如果發(fā)現有病毒,從技術上來講是不可能的,因為會有殺菌的過程!
根據他的從業(yè)經歷,他認為,乳制品唯一有可能接觸到新冠病毒的場景是在運輸過程中,外箱可能會被污染。
消費者應當勤消毒、注意食品安全
1月14日晚上十一點,天津新聞辦官微再次發(fā)布消息,查明涉疫雪糕共生產4836箱,庫存2089箱,已出庫的2747箱中,市內的935箱大多未出售,目前估計已通過零售進入當地市場的有65箱。
這引起了一部分民眾的恐慌,微博上有人趕忙確認自己買的大橋道牌雪糕批號是不是涉疫批號,也有人抱怨說短時間內都不敢買雪糕了。
那么,假如真的是外包裝受污染導致的陽性檢測結果,這類包裝上的病毒會對食品和消費者產生嚴重威脅嗎?
其實,早前在凍鱈魚外包裝樣本帶新冠活病毒事件后,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就表示過,只要大家做好個人防護、獨立包裝保存冷凍食品且及時消毒,大眾通過接觸或食用冷凍食品的方式感染新冠的風險是很低的。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也曾表示,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概率非常小。即使食品也攜帶病毒,目前也沒有因食品感染的病例。
李寧說:“世界衛(wèi)生組織、歐洲食品安全局、德國聯(lián)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些權威組織和機構都有明確的觀點,觀點也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新冠病毒主要是經人的呼吸道、飛沫和人與人密切接觸傳播的,經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到目前尚無新冠病毒經食物傳播的證據。”
她提醒大家一定要牢記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個要點:“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食材。”
(作者:葉碧華,師清揚 編輯:張偉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