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即將開學,而國外新冠疫情仍然嚴峻,我國面臨的輸入風險較大,新學期防疫工作依然不可松懈。如何調整狀態(tài)和做好健康防護,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您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同學和家長應做到
01
自我健康監(jiān)測
提前了解學校的防疫安排,家長和孩子做好自我健康監(jiān)測,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乏力、腹瀉等癥狀,不要返校,居家觀察科學就醫(yī),及時報告班主任。
02
做好物資準備
上學前準備好一次性使用醫(yī)用囗罩或醫(yī)用外科口罩、免洗手消毒劑或消毒濕巾、一次性手套、紙巾等,學會正確使用。
03
上下學途中做好防護
盡量做到家庭、學校“兩點一線”,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動。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車、私家車方式上下學,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車時應當注意個人防護,科學佩戴口罩,與他人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途中盡量避免用手觸摸公共交通物品。上學到;蚍艑W到家應當及時洗手。
04
調整好作息時間
保障良好睡眠,小學生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不少于9小時,高中生不少于8小時。保證臥室安靜、無光照、溫濕度適宜,保障每日睡眠質量。家長要幫助孩子合理安排起居,盡量減少外出,避免熬夜,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身心愉悅。
05
注意個人衛(wèi)生
勤洗手,飯前、便前便后,觸摸眼口鼻時,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動水洗手;勤換衣,早晚刷牙,遠離煙酒,遠離有毒有害物品。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要遮掩口鼻。
06
保持健康飲食習慣
三餐定時定量,葷素搭配,切忌暴飲暴食,不生食或半生食海產品和水產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合理選擇零食,保持健康體重。聚餐使用公勺公筷,就餐時不說笑話,不打鬧。
07
保持規(guī)范讀寫姿勢
即 “三個一”:胸離桌子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遠。選擇符合自己身高的課桌椅(或書桌椅),在照度適宜、穩(wěn)定、安靜的場所閱讀書籍,避免在顛簸搖晃的環(huán)境中閱讀(如乘坐汽車時)。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如電視、電腦、手機等。
08
關注學生視力狀況
家長如發(fā)現(xiàn)孩子視力下降或近視度數(shù)加深,及時帶領孩子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進行眼部檢查,及時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防控。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北京市中小學生重點人群關愛行動”,做好近視等常見病監(jiān)測,清楚自己孩子的遠視力儲備情況,防止用眼過度、多坐少動等不良習慣導致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等常見病的發(fā)生。
09
注意校內安全
出入校門有序而行,注意環(huán)境,不擁擠猛跑。下課依次走出教室,上下樓梯靠右慢行,不擁擠不推搡,不在樓梯處玩耍。運動前穿合體的運動服、運動鞋,不佩戴飾物,衣褲兜內不放尖銳物品。身體不適時應在運動前告訴老師。使用剪刀等手工工具時按照要求正確使用。
學校應做到
01
組織開展疫情防控技能培訓及應急演練,落實防疫工作的各項職責。
02
對教室、圖書館、食堂、宿舍、廁所、空調等學生學習生活場所進行徹底打掃,并嚴格落實消毒、通風制度,確保教學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對學校飲用水進行檢測,尤其是飲水設備,確保學校供水安全。
03
學校各類人員,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加強對學校內飲食攤點和食品銷售點的管理和監(jiān)督檢查,加強飲食從業(yè)人員體檢和教育,嚴禁銷售“三無”食品。
04
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做好缺課追蹤,按照全市整體要求,晨午檢信息接入市疾控中心學校衛(wèi)生晨午檢信息報告系統(tǒng),建立并充實學生健康狀況大數(shù)據(jù)。
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咽痛、腮腺腫痛、腹瀉、嘔吐、黃疸、皮疹、乏力、結膜紅腫等癥狀時,應立即送至學校衛(wèi)生室或保健室做進一步排查,懷疑患傳染病時應立即隔離,通知家長帶學生到醫(yī)院進行診治,并跟蹤了解學生病情和診治情況,同時上報地段保健科和區(qū)中小學衛(wèi)生保健所(站)。
05
患傳染病缺課的學生,應居家隔離、治療,待痊愈后方可復課,復課時應查驗學校屬地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預防保健部門出具的復課證明。
06
關注學生視力狀況,根據(jù)學生的身高對課桌椅進行調整、匹配,并制定合理的座位輪換制度,調換座位應保證學生課桌椅隨學生同步調換,嚴格落實。檢查全校教室照明設備,及時更換損壞的燈管,制定、落實定期巡查制度,保證教室照明符合要求。
07
保證學生身體活動時間。加強課表管理,授課教師不“拖堂”或提前上課,保證學生課間充分休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并加強運動負荷監(jiān)測,中小學生中等及以上強度的身體活動每天不少于1小時,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每周不少于3小時。
08
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傳染病防控和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等常見病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活動,大力倡導、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提高師生防病意識和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