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短房
3月1日,法國巴黎輕罪法庭判處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3年有期徒刑,其中一年實刑,薩科齊就此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首位被判實刑的前總統(tǒng)。
秘通話隱真示假 空許愿弄巧成拙
2013年9月至2014年春,一個登記名為“保爾·比斯馬茨”的手機用戶頻繁和前總統(tǒng)薩科齊長期律師赫爾佐格、時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阿吉貝爾通話,詢問有關薩科齊“非法接受政治捐款”兩件指控案的保密信息。
這兩件指控案都非同小可——其中一宗涉及大名鼎鼎的歐萊雅集團女繼承人貝當古。薩科齊被指控在2007年的總統(tǒng)競選中非法接受她的資助,如果指控成立,薩科齊有“非法權力尋租”之嫌。
另一宗則是指控薩科齊曾接受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政治獻金——接受外國領導人捐贈本就違法。
這位“比斯馬茨”在“三邊通話”中承諾“幫阿吉貝爾當上摩納哥大法官”,作為獲得保密信息的回報。
正應了“沒有不透風的墻”這句話,本應絕對保密的上述“三邊通話”卻被調查人員竊聽。
這還不算,很快就有確鑿證據(jù)表明,化名“比斯馬茨”的正是薩科齊本人。
阿吉貝爾最終并未能如愿當上摩納哥大法官,但薩科齊等三人卻因此被送上了巴黎輕罪法庭。
2020年12月8日,檢察院以“貪腐”和“影響力交易”兩項罪名,請求法庭判處薩科齊4年有期徒刑(其中兩年實刑),并處罰金100萬歐元。
最終法官博內爾裁定兩項罪名成立,“判三緩二”。赫爾佐格和阿吉貝爾也被判有罪,刑期與薩科齊一模一樣。
法國是個政治風云變幻莫測的國家,歷史上被判無期徒刑的前國家元首(貝當元帥)、被判處死刑的總理(賴伐爾)都不乏先例。
不過自1958年4月,戴高樂將軍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政治博弈變得“含蓄”起來,前總統(tǒng)希拉克是此前(2011年)唯一被定罪的。
但他的罪名發(fā)生在當選總統(tǒng)以前很久(擔任巴黎市長時虛設職位),且并未判實刑。
薩科齊這次可謂開了先例。
▲歐萊雅集團女繼承人貝當古。我們視頻截圖。
靠強硬政壇終崛起 多謀略生涯卻留憾
如果說,20世紀最后20年的法國政壇高手云集、“龍爭虎斗”,密特朗、希拉克、德斯坦三位風格迥異、政見不同的高手同臺競技、精彩紛呈,那么21世紀的法國政壇就不免寂寞。希拉克引退后,只有薩科齊呼風喚雨,顯得“更像個大人物”。
薩科齊是匈牙利移民后裔,1978年大學本科剛畢業(yè)就投身政壇,加入了戴高樂派政黨、第五共和國的主流中右翼大黨“保衛(wèi)共和聯(lián)盟”(后來的人民運動聯(lián)盟UMP-法國共和黨LR),最初表現(xiàn)平平。
但2002年,他獲得時任總統(tǒng)的希拉克賞識,成為其謀求連選連任團隊的主將,一度被認為有望出任總理。
希拉克連任后,任命薩科齊為內政部長。這位移民出身的政客上任后卻用鐵腕對待移民,最終釀成2005年“93省大騷亂”。
由于當時法國社會對北非裔移民嘖有煩言,薩科齊強硬彈壓“93省騷亂”的做法,反倒為他快速“吸粉”,使之一躍成為當時法國政壇最具號召力的新星。
同年他當選黨主席,并高調宣布“2007年參選總統(tǒng)”。
2007年,他在總統(tǒng)大選中獲勝。
就任總統(tǒng)后的薩科齊成為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總統(tǒng)。
一方面,他繼續(xù)維持對移民、尤其非法移民的高壓,主張發(fā)展自由經(jīng)濟和國際貿(mào)易,提高行政效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這些都一度獲得廣泛支持。
另一方面,他身為戴高樂派領袖,卻一反戴高樂“獨立自主”路線,任內對美國亦步亦趨,并讓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同時還罔顧大多數(shù)法國人的意愿,積極介入“阿拉伯之春”。
然而,其力推的“畢業(yè)生雇傭合同改革”和“養(yǎng)老金改革”等政策,大多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此外,他當選后高調迎娶“富二代”名模布呂妮,也為他平添不少“曝光點”。
但是,人氣并未能給他帶來政治前途。
他的民意支持率一度跌至谷底,盡管急起直追,他仍在2012年以3個百分點的差距輸給社會黨(PS)候選人。
薩科齊就此黯然卸任。
此后,他便被一系列“貪腐”、“濫用權力”的指控糾纏。2014年7月1日,他更成為首位被警方拘留的前總統(tǒng),翌日對他的司法調查即開始。
盡管如此,他也曾屢屢試圖復出,在重組共和黨過程中表現(xiàn)活躍,并一度高調謀求2017年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資格,卻最終失敗,于2016年宣布“退出政壇”。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上臺后,組建了一個“拼盤”性質的“前進黨”(LaREM)和包納各派“轉會人馬”的“混搭型”政府,其中不乏薩科齊親信。
一度有消息稱,薩科齊和馬克龍關系密切,并成為后者幕后的“政治高參”。
但兩人的“蜜月”并未維持太久——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馬克龍身邊的親信已不止一次“吹風”,說“馬克龍和薩科齊不是很熟”、“兩人根本不是朋友”等。
▲庭審后,薩科齊妻子在社交網(wǎng)絡發(fā)帖為丈夫鳴不平。
仍調查依樣畫葫蘆 再出山巧計成虛話
由于法官并未給判決附加拘捕令,因此所謂“實刑”只不過是佩戴電子腳鐐、接受一定條件“禁足”,并非真要蹲大獄。
但薩科齊的官司并不止此次判決的這一樁。
3月1日被認定的兩項罪名,實際上都圍繞著“非法獲取案件機密”。
此外,涉及薩科齊的指控還有好幾項,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向前總統(tǒng)顧問布森違規(guī)委托秘密民調案。
薩科齊已表示不服,稱法庭的裁決是“政治工具化操縱” 決定上訴。右翼大報《費加羅報》以及一些右翼政治人物也表達了對他的支持。
但右翼以外則一片歡呼之聲。
判決出爐后,幾乎所有非右翼的法國傳媒都一邊倒歡呼雀躍,并爭相轉述法官博內爾的結案陳述——“這里沒人有尋借口把前總統(tǒng)定罪的執(zhí)念”。這是一種典型的法蘭西式措辭,意思是“但他犯罪了我沒辦法”。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右翼群龍無首,許多人仍對年僅66歲的薩科齊再作馮婦抱有幻想,希望這位“人氣前總統(tǒng)”能登高一呼,帶領共和黨打翻身仗。
而他們中稍有“成色”者(如貝特朗)則希望借此“蹭人氣”,博一把黨內“上位”的運氣;而左翼、極右翼則仍對他心存忌憚,對他可能因此次被判實刑而政治前途盡毀,不免幸災樂禍,心中竊喜。
盡管薩科齊最終會被定罪幾案、上訴結果如何、會否被送進大獄服實刑,都尚存變數(shù),但有一點大概可以肯定:他再“出山”從政、尤其參選總統(tǒng)的雄心,恐怕只能就此幻作泡影了。
□陶短房(專欄作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