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jīng)訊(記者 潘亦純)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交了一份關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議的提案,他表示,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大內需,是我國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的一項戰(zhàn)略任務。這與高速增長階段的需求調控是不同的,超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需求管理。從深層次看,“完整內需體系”是嵌入國內經(jīng)濟大循環(huán)的一個新概念,是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學中的一個新命題。
劉尚希認為,內需的定位,應從“溫飽型”需求轉變到“品質型”需求,以生活品質提升為擴大內需的基準。內需體系,歸根結底,是人們生活的需求體系。在過去,主要是溫飽型的需求,有吃有穿有;而在當前及今后,隨著我國人均GDP不斷提高,2020年已超過一萬美元,基于生活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大,要吃好、穿好、住好,還要環(huán)境好。
這就意味著,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不僅品質上在提高,范圍上也在擴大,要求好山好水好空氣,以及對各種社會基礎設施、城鄉(xiāng)公共設施和教育、醫(yī)療等公共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所以,完整的內需體系既包括花自己錢形成的個人消費,還包括花政府錢形成的公共消費。當然,這也離不開各種投資。隨著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需求不斷擴大,公共消費變得愈加重要,其份額也要相應擴增。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需要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并形成合力。
其次,擴大內需,不光要有錢有收入,還要有合意的好東西。從經(jīng)濟學來看,荷包里有錢,持幣待購,不構成現(xiàn)實需求,只是潛在需求。所以,培育內需,僅僅讓人們的腰包鼓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如菜刀、奶粉、馬桶蓋等日常生活用品,不少人都傾向于買洋貨,更不用說高檔商品,這不是內需的擴大,而是內需的流失。要讓潛在需求釋放出來,變?yōu)楝F(xiàn)實的內需,供給至關重要。只有生產出合意的東西來,消費意愿變成了行為,內需才算是真正形成。
第三,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需要從供需兩側發(fā)力,市場和政府兩只手都要硬,具體措施包括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力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及重塑我國內需體系的空間形態(tài)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jīng)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劉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