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里面,桃葉最喜歡兩樣東西:羊角扭(方言,即花卷一類)、豆花。羊角扭是奶奶做的。豆花呢,則是東岳廟里的干媽用石頭磨子慢慢推出來的。
每年,五月麥黃,把新麥磨成白白的面粉,奶奶便動手做羊角揪吃。她挽上衣袖,喜氣洋洋的樣子,在廚房里忙來忙去。先是把面粉倒在案板,摻進些水,慢慢搓,慢慢揉,把許多心思和深愛都一塊兒搓進到那面團里。
面團搓好,拿切刀切成均勻的一個個小塊,再拿搟面的搟面杖把那一小塊趕成薄薄的一片,看上去像鋪開的一張紙。接下來就在上面抹上些清油,撒上少許的鹽和花椒,還有蔥花。末了,將它卷起來又那么輕輕地一扭,那形狀就像山羊的角,羊角扭大約由此而得名。
桃葉的頭發(fā)也扎了兩個羊角扭,使丫頭看上去十分乖巧, 靈利, 奶奶看著就喜歡。奶奶蒸的這種花卷,看去很像桃葉頭上扎的那兩個羊角扭。
羊角扭蒸熟,奶奶總是第一個拿給桃葉嘗。吃在嘴里,感覺舌尖微微有點麻,還有絲絲甜,又香,簡直妙不可言。
桃葉一邊吹著熱氣,笑咪咪地望著奶奶,說:“好好吃哦,奶奶!”
桃葉二十三歲那年,奶奶得了重病,家里把她送進醫(yī)院,是桃葉把她背上四樓。奶奶伏在她背上,氣很弱,咕噥說:“我,怕是不行了哦……”
桃葉眼淚頓時流了出來,她說:“奶奶,你說些啥啊,我還要等你回來做羊角扭給我吃呢!”??
秋天,奶奶去世,帶著她的羊角揪永遠離開了桃葉。桃葉很傷心,專門寫了首古詩紀念奶奶。
桃葉喜歡用古詩來表達內(nèi)心的東西,小時侯還是奶奶把她送到成都一個當教師的親戚處學寫古詩的。
親戚是個名人,他教桃葉古典詩詞格律,要她多讀多寫,與古人交朋友。桃葉人靈醒,有悟性,漸漸開始步入古典詩歌的園林,這在現(xiàn)在的女孩中少有的。
以前,桃葉曾經(jīng)認了個干媽。干媽所在的東岳廟,每年廟會都很熱鬧。是前年的事吧,她去看干媽,那天文殊院來有位高僧,還有幾位頗有文化修養(yǎng)的香客,她當著眾人賦詩一首,讓人刮目。
其詩云:禪心理應修佛性,菩提伴我苦敲經(jīng)。裊裊梵音縈慧海,情懷深處登慈航。
桃葉和干媽是偶然相遇。??
三歲那年,奶奶帶她去東岳廟拜菩薩。她想尿尿,奶奶將她牽到那棵大榕樹的涼蔭下,天熱,奶奶怕她被曬著。這時走來一位女尼,雙手合十,念聲阿彌陀佛,眼睛對著桃葉,說:“我引你去廁所吧!闭f罷彎身去抱起桃葉。
桃葉也不“夾生”(方言,害怕之意),雙手緊緊抓住女尼,怕丟似的。從廁所出來,女尼對奶奶說,讓她給我做干女兒吧。
干媽原是有家的。天降禍殃,一年中丈夫和兒子先后死于非命,絕望之余,干媽削去青絲,進了佛門。干媽沒啥文化,在廟里就做些燒水,掃地,煮飯的事。
每年,桃葉都要去東岳廟看望干媽,有時會給她帶些吃的。干媽最喜歡吃她包的水餃,干媽吃素,餡兒是用白菜做的。
干媽呢,曉得桃葉要來,早早就用磨子把豆花推好,點好漿,煨在鍋里。然后就弄蘸水。海椒、花椒、紅油、豆瓣、花生、芫荽、醬油、味精等等。該下鍋的下鍋,該切細的切細,一起拌在一個斗碗,只等桃葉來動筷子。?
桃葉說,干媽的豆花天下第一好吃。
豆花是道慢食,鄉(xiāng)下人說殺牛都等得,就等不得推豆花。推豆花費時淘神,一碗豆花端上桌子,要走很長的路。
吃了豆花,干媽叫她去那棵大榕樹邊喝茶,那是她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干媽說,這是緣份。
去東岳廟有好幾條路可走。桃葉總是選擇龍鳳場邊的那條小道。以前,奶奶帶她去東岳廟,就愛走那條路。那里有條河。那時還沒有橋,過河要乘船過渡。奶奶就站在渡口喊:“撐船過來喲!”?
今天是干媽的生日, 桃葉給她買了盒蛋糕去.
如今,河上已修起大橋,渡口已不復存在,那船夫更不知去向。桃葉每次從這路過,都是一次對歲月的回望,她努力想回到從前,回到以往。
似乎有著某種指,桃葉今天又一次走在去東岳廟的路上。田壩上油菜花開了,眼里是一片鋪天蓋地的金黃,有斑鳩在遠處的林子里不住啼叫。她一邊走一邊四處看,在過去和現(xiàn)實交織的景象里,她真還說不清,自己究竟離奶奶越走越遠,離干媽越走越近,還是離干媽越走越遠,離奶奶越走越近……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樂活小道。文章內(nèi)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wǎng)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