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對中國態(tài)度很糾結(jié);蛟S最能反映這一點的是該國最近的兩位駐中國大使對立的立場。渥太華不愿承認其政策選擇有限。實際上,加拿大早已將外交政策外包給了美國,特別是在涉及中國的時候。
加拿大國內(nèi)有各種意見,但在國際舞臺上,特別是在受華盛頓影響的熱點問題上,加拿大的行動自由受到很大限制。
即將離任的加拿大駐華大使多米尼克·巴頓(中文名鮑達民)將出任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力拓集團的董事長。這一點顯然說明了問題。你可以猜到原因。早在2019年被任命為駐華大使前,他就已是一個老“中國通”了,實際上是一個老“亞洲通”,因為他曾在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擔任過高管。特魯多政府雇對了人,因為巴頓幫助促成了加拿大人邁克爾·斯帕弗和邁克爾·科夫里奇(又名康明凱)獲釋。在這個過程中,巴頓與中國人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
北京禁止或限制了一系列澳大利亞商品的進口,它們包括煤炭、大麥、龍蝦和葡萄酒——但不包括鐵礦石,這是生產(chǎn)鋼鐵的關(guān)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澳大利亞之外沒有替代品,至少沒有達到中國從新冠疫情中迅速恢復(fù)經(jīng)濟所需的那種水平。無論中國與堪培拉的外交爭端有多嚴重,力拓集團都希望與北京搞好關(guān)系。
相比之下,2009年至2012年擔任加拿大駐華大使的大衛(wèi)·穆魯尼是無與倫比的反華鷹派。他毫無證據(jù)地將加中關(guān)系特別委員會的關(guān)閉歸咎于中國的影響力行動。該委員會基本上是保守黨的一個反對派機構(gòu)。事實上,連保守黨的外交事務(wù)發(fā)言人都承認,是資金和資源不足迫使該黨決定停止在議會召開該委員會會議。
但沒有人對特魯多加入華盛頓一道抵制北京冬奧會的行動感到意外。畢竟,在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中,加拿大永遠是前者的忠實盟友。(作者亞力克斯·羅,喬恒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