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18日電 題:中美通脹差異直接原因為CPI構成不同
作者 趙偉 國金證券(600109)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疫情之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指標紛紛創(chuàng)下新高。1月份,美國CPI抬升至7.5%、而中國CPI回落至0.9%。中美CPI通脹有如此大的反差,直接原因在于兩國CPI構成和主導因素變化趨勢不同,根本原因則在于經濟需求的“錯位”和供給影響強弱的差異。
中美通脹不同,直接原因在于構成不同
全球大通脹浪潮下,中國“獨善其身”,CPI同比讀數(shù)延續(xù)了低迷。疫情之后,海外經濟體掀起通脹浪潮,1月美國CPI同比攀升至7.5%、刷新近40年來新高,歐元區(qū)CPI同比也創(chuàng)新高至5.1%;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如俄羅斯CPI同比“V”型反彈至近年高點。身處全球大通脹浪潮當中,中國CPI通脹卻持續(xù)低迷,2021年的同比水平在-0.3%至2.3%之間徘徊,1月份,相關指數(shù)環(huán)比回落至0.9%。
中國與美國等經濟體CPI表現(xiàn)不一,直接原因在于CPI構成和主導因素變化趨勢不同。以美國為例,能源相關和住房是美國CPI主要權重項,過去一年多以來,以上兩項漲幅居前。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CPI中與能源直接相關項目占比較小,權重最高的為食品煙酒,達到28%,尤其是細分項中的豬肉,是CPI通脹率波動的主要貢獻項;住房在中國CPI中的權重雖不低,但波動非常小。
中國豬肉、服務等價格回落,顯著壓低了CPI通脹水平。中國CPI主要分項中,2021年12月CPI豬肉同比為-41.6%,處于歷史極低水平。CPI通信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同比均處于歷史27%的分位數(shù)以下,而CPI非食品細分項大多處于高位,尤其是與原材料漲價密切相關的交通工具、家用器具和交通燃料分項,均處于93%以上的歷史分位數(shù)。
中美通脹不同,根源在于需求錯位和供給影響強弱
在財政持續(xù)“發(fā)錢”等強有力措施的刺激下,美國居民收入快速修復,同比增速一度創(chuàng)近年新高,帶動商品消費大幅反彈,遠超疫情前;需求快速修復、供需缺口走闊等帶動美國通脹持續(xù)走高。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政策相對克制,優(yōu)先保民生和生產,消費在一定程度受到需求下降抑制。此外,不同于海外,中國在居民用電、天然氣等民生資料采取了嚴格限價,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PI通脹表現(xiàn)。
疫情反復背景下,中國線下消費場景缺失,也使得服務價格拖累CPI,顯現(xiàn)出階段性承壓。疫情之后,居民消費修復偏慢,尤其是受疫情反復等干擾的線下消費活動。從我國居民支出也可窺見一斑,2021年年底,居民食品煙酒類支出增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文教娛行業(yè),以及與線下消費相關的其他用品及服務的支出明顯較弱,反映在CPI中,其他用品與服務持續(xù)回落,一度達到-3.9%,刷新了過往歷史紀錄。
同時,中美經濟體供給影響的強弱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國CPI受到豬肉大量供給拖累等,伴隨能繁母豬產能的修復,生豬出欄量大幅上漲;年初豬企“壓欄”、下半年屠宰超季節(jié)性放量等,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豬肉供給過剩。此外,疫情反復之下,線下消費活動階段性干擾使得豬肉需求下降,對豬價持續(xù)、大幅下跌也有貢獻。
從2021年全年來看,中國22省市生豬均價由年初的35.7元/千克“陡降”至2022年1月的不足15元/千克,CPI豬肉從-3.9%一度跌入-46.9%的“底谷”。(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