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最近,多地中小學陸續(xù)迎來新學期,“雙減”后的首個寒假也到了尾聲。這個假期,孩子們的生活有了哪些變化?不再奔波于輔導班之后,假期可以去哪兒?記者探訪發(fā)現,這個假期,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都在積極探索,讓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眼下在廣州市,廣東科學中心的大型國際科普巡展還在進行,這一巡展從假期引入起就持續(xù)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
有家長表示,通過來科技館游玩,既能滿足他們的“玩心”,也是一種學習。
在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科技館也為這個寒假做足了準備。
抽象的物理知識在工作人員充滿樂趣的表演中變得直觀和易于理解,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也充滿了演出現場。
今年寒假,由于“雙減”政策的實施,中小學寒假作業(yè)大大減少,孩子們也不用在各種培訓班之間轉場,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紛紛推出適合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的服務項目,為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增添樂趣,也受到了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除了豐富同學們的假期生活之外,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館校融合的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教育機構嘗試開展深度合作,把公共文化的特色服務系統(tǒng)融入當地學校教育,助力“雙減”。
這是張家港市經開區(qū)(楊舍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由非遺傳承人開設的手工制作課吸引了眾多學生和家長,來自張家港市梁豐小學的六年級學生金伊茹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了如何制作絲絹花。
學生家長 張麗萍:研學活動解決了帶娃煩惱,今天的活動增強了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我們還預約了很多其他活動,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技能、開闊眼界,在快樂中成長。
我國在2017年3月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雙減”背景下,怎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更加有效地服務學校教育呢?專家指出,應創(chuàng)新機制,實現公共文化資源與學校需求有效互動,助力學校教育。
專家指出,社會教育職能雖然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職責之一,但是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教育部門大多缺乏有效的互動聯系機制,這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難以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作用的主要原因。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巫志南:實際上公共文化部門面向青少年服務是一個重點,過去這個重點實際上是理論上的,沒有在實踐上能夠實現。各地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現在很多人員對教育部門的需求不是很熟悉,不知道教育部門、學校需求是什么。目前最迫切的就是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第一步是要達成共識,第二步是要建立機制,形成公共文化領域和教育部門的互動。
專家介紹,根據文化部最新數據,目前全國約有94%的縣(市、區(qū))建成了文化館的總分館制,分館數量3.2萬個,93%的縣(市、區(qū))建成圖書館的總分館制,分館數量4.9萬個,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空間遍布城鄉(xiāng)社區(qū)。如果能充分調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為學校教育提供高質量服務,將為“雙減”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巫志南:公共文化機構有大量的優(yōu)質資源,比如說藏書資源、專家資源、非遺資源、文物資源,這些資源大多數教育系統(tǒng)都沒有,這就需要基層的公共文化機構能夠主動向教育部門進行開放,用大量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資源去補充學校的不足,學生和家長獲益是最大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