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 謝盛)訊,3月24日,財政部網站發(fā)布《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其中“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中“中央本級支出”從2021年的928億元增加至4528億元,預算數為上年執(zhí)行數的487.8%。綜合各方判斷,大概率用來解決長久以來新能源補貼拖欠問題。
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有望在今年解決
此前2021年初,國家發(fā)改委聯合財政部、人民銀行、保監(jiān)會、能源局印發(fā)《關于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風電和光伏發(fā)電等行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通知》,提出七項措施,用于解決存量可再生能源項目(光伏、風電等)補貼拖欠問題。
截至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補貼拖欠累計在4000億元左右。根據《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中明確“中央本級支出”增加至4528億元,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或許已不是問題。
此前可再生能源的年度缺口是在1000億左右,來源于:一是電價附加沒有嚴格征收,對于自備電廠和地方電網的用電量長期少征;二是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大導致的缺口,2021年風電在700到800億左右,光伏在900億左右,生物質發(fā)電在200億左右。
哪里上市公司受益?
從公司收益的角度看,新能源運營行業(yè)的每一個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補貼欠繳的情況,欠繳比例占市值比重比較大的公司業(yè)績彈性較大。
中信建投證券測算了截止至2021年三季報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欠繳金額與市值的比例如下:
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電力的拖欠與市值之比高達41%,其次是太陽能占比31%,第三是吉電股份占比29%,第四是金開新能占比23%,第五是晶科科技占比11%。
此外,本次補貼不僅會讓下游綠電運營企業(yè)收益,上游設備商的現金流也會變得更通暢,補貼問題解決之后,使得擴產能力會比較強,所以它對整個產業(yè)鏈來說都是比較好的刺激。
時間點方面,中信建投證券預測,企業(yè)實際拿到錢應該是在今年的下半年或者是第三四季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