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在講述自己從藝50年的舞蹈歷程時,含淚宣布《云南映象》演出團隊被迫解散了。她哽咽道 “整整兩年啊,兩年多吧,我們一直在堅守,不想放棄……,這次的疫情真的是太殘酷了,太殘酷了,沒有了舞臺,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繼續(xù)生存下去了”。
其實,這并不是《云南印象》首次遭遇這樣的問題,也不是首次解散團隊。早在2003年《云南印象》首演時,就因為遭遇“非典”,臺下沒有一名觀眾,只能解散,團員們也只能回到他們原來的村里。
不錯,就叫村里。因為,《云南印象》的演出團隊,70%的演員來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間地頭的本土少數(shù)民族演員。也就是說,《云南印象》從起步開始,就是建立在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風情和民族文化上的,是真正的中國風味。
中國有56個民族,而云南是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地區(qū),共有52個民族,幾乎囊括了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少數(shù)民族,這是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6個,并有15個少數(shù)民族是云南省獨有的,如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藝術,不同的風俗習慣。如果能夠把這些民族的文化都深入挖掘,并通過藝術的方式送上舞臺,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自然會有極大的吸引力,會引起很多文化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碰撞。
《云南印象》的立足點,就在于此,就在于對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展現(xiàn)。因此,從2003年在無觀眾的情況下舉行首次演出,到這次因為疫情再次被迫解散,已經(jīng)在線下演出超過7000場次,可以說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v然就此永遠解散,也會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筆。
有人說,《云南印象》所以會面對疫情難以支撐下去,就是因為太過堅守民族文化傳統(tǒng)、太過堅守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缺乏創(chuàng)新、缺乏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太過原汁原味。說實在的,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对颇嫌∠蟆纺軌蛞饛V大觀眾的共鳴,能夠演出場次達到7000場以上,靠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拋棄掉這些方面的元素,去談其他文化,甚至是所謂的“新文化(300336)”,或許會贏得一時的熱鬧,但是,卻絕對不會有生命力,更缺乏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
民族文化的最大價值,就在于“風土”二字。所謂風土,“風”更多的是指風情、風俗,是一個民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巴痢眲t指的風格、風骨,是民族氣概和氣質(zhì)。如果文藝作品、文化產(chǎn)品能夠不斷地在“風土”上做文章,就一定會受到觀眾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对颇嫌∠蟆穼嶋H展示的也就是這樣的特點,才最終取得成功。如果丟掉了“風土”二字,《云南印象》也就真的沒有出路了。
也正因為如此,《云南印象》還會再回來,會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需要包括楊麗萍老師在內(nèi)的所有演藝人員、尤其是管理者重視的是,《云南印象》要想更好地發(fā)展下去,還必須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尤其是云南獨有的民族,其文化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也是沒法替代的。一旦把這些民族的文化挖掘出來,并通過舞臺展示出來,就一定會成為新的文化元素,讓《云南印象》留給觀眾更多印象,并成為無形的廣告,傳遞到每個中國人以及生活在海外的僑胞那里,變成《中國印象》、《中華印象》。
暫時的解散,或許也像機器一樣,需要一次大修、保養(yǎng)。大修、保養(yǎng)之后,自然是繼續(xù)發(fā)揮應有的效力和魅力!对颇嫌∠蟆返膱F隊被疫情暫時沖散了,不要緊,按照楊麗萍的性格,是不會輕易被打敗的。能夠打敗楊麗萍的,絕不會是疫情,而只有她自己。只要她自己不甘認失敗,《云南印象》就一定會再回來,而且是滿血回歸。
期待《云南印象》有更好的回歸,期待楊麗萍老師帶給觀眾更多欣喜,期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期待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更期待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投資者能夠投資《云南印象》,讓《云南印象》留給更多觀眾良好的文化印象。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譚浩俊。文章內(nèi)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wǎng)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