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舅”視頻爆火,雖然有加工成分,但網(wǎng)友依然認為二舅的人設特別治愈,尤其是緩解當代年輕人憤憤不平、焦慮等精神內耗。
尤其是其標題:《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讓人看后有種看到希望、豁然開朗的感受。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內耗”呢?百科給出的解釋是:精神內耗,又叫心理內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處于一種所謂內耗的狀態(tài),內耗的長期存在就會讓人感到疲憊。這種疲憊并非身體勞累導致,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主觀感受,是個體在心理方面損耗導致的一種狀態(tài)。
舉個簡單的例子:部分同學課堂上面臨老師的提問時,心里會經(jīng)歷巨大的拉扯——一個小人要舉手回答問題;另一個小人卻因為害怕答錯,拒絕回答問題。
或者,你在準備做一件事之前,雖然已經(jīng)準備的比較充分,但依然會因這件事未知的困難,而感到痛苦、焦慮、害怕、煩躁、壓力,在這些情緒壓力下,你糾結于是否真的要做這件事,也因此躊躇不前,不斷猶豫。
澎湃新聞采訪了多名上海醫(yī)院精神科的醫(yī)生,一起來看看專家是怎么解釋的吧。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心理醫(yī)學科主任駱艷麗表示:“精神內耗”其實并非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也不是醫(yī)學術語,結合臨床來看的話,覆蓋面應該更多,譬如當前很多人存在的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如對未來的迷茫、對職場的擔憂、對現(xiàn)狀的不滿等。
曾在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任職的精神科醫(yī)生朱逸溪稱,“精神內耗所形容的,往往是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對現(xiàn)實生活存在不滿,但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想跨前一步,但根本找不到方向。在這種想與不想之中,心態(tài)被拉扯消磨,逐漸會走向負面的情緒!
他補充道:“‘精神內耗’可能會存在于一些家庭條件看著不錯、或者本身能力很強的年輕人身上。一些擁有充足社會資源的年輕人,但他們實際想要追求的東西和一直以來被灌輸?shù)膬r值觀,往往并不一致,就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自己“對還是不對”的困惑。
朱逸溪還提及,另外還有一些能力很強的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滿足了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好大學、留在了大城市,自己卻越來越迷茫。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