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持續(xù)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全世界也不對此采取緊急行動的話,那么類似的極端天氣事件很有可能變成未來的常態(tài)。
“往回看,今年夏天太熱了;往前看,今年夏天可能會是最涼爽的一個夏天。”8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應用氣象服務主管羅伯特·斯特凡斯基(Robert Stefanski)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發(fā)出警示,“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緊急行動,類似高溫干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未來可能成為常態(tài)!
2022年7月,全球出現(xiàn)罕見高溫熱浪,多國報告了超40℃的極端高溫。在歐洲,持續(xù)的熱浪、肆虐的野火、歷史性的干旱接連來襲,給民眾生活、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經濟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美國,半數(shù)以上地區(qū)都處于干旱狀態(tài),多地迎來創(chuàng)紀錄的高溫;與此同時,極端暴雨導致多州出現(xiàn)嚴重洪災,已有數(shù)十人死亡。南美洲中部、非洲南部甚至北太平洋(601099)和南極半島附近,7月的氣溫均高于平均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此前指出,全球范圍來看,2022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平均溫度比1991年至2020年參考期高出近0.4℃。其中,北半球陸地溫度普遍高于平均水平。
“過去20年來,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數(shù)量明顯增加。”斯特凡斯基稱,這也和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報告相一致,即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更頻繁、更嚴重。他指出,今年歐洲情況尤為嚴峻,而這也讓我們對全球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
極端氣候事件正在對人類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對此,我們既需要采取行動減少這類事件的發(fā)生、減輕它們對民眾的影響,更需要采取行動加速減排、從根本上緩解氣候危機。“最關鍵的是,行動!彼固胤菜够鶑娬{。
━━━━━
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今年7月歷史第三熱
新京報:有人說2022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因為今年夏天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經歷了極端高溫和漫長的熱浪;也有人說展望未來數(shù)十年,2022年可能會是最涼爽的一年,因為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比今夏更多的熱浪、更極端的高溫。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說法?
斯特凡斯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種說法可能都是正確的。今年夏天,我們發(fā)現(xiàn)整個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7月之一,(全球范圍內)是第三熱的7月。而2022年還未結束,目前剛到8月。
對于另一個說法“今年可能會是最涼爽的一年”,很不幸的是,這也是有可能的;仡^來看,這是一個非常炎熱的7月。但如果看一看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可以看到全球氣溫一直在升高。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大約5年前,世界氣象組織和許多氣象領域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展開合作,他們預測了歐洲或他們所在的國家2050年的夏天會是什么樣。我們今年夏天經歷的高溫,已經接近當時預測的三四十年后的溫度了。
這正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問題:往回看,今年夏天太熱了;往前看,若是不采取任何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很可能今年夏天會是一個涼爽的夏天。
新京報:根據(jù)你的研究和觀察,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是否在增加?今年是近些年來最嚴重的一年嗎?
斯特凡斯基:我認為今年可以說是情況最嚴重的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和相關合作伙伴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極端氣候事件,可以看到,過去20年來,極端氣候事件的數(shù)量在增加。這是確鑿無疑的。但有一點,現(xiàn)在關于極端氣候事件的報道大大增加了,需要考慮進這一因素的影響。從氣候專家、保險公司等多個消息源來看,他們完善的數(shù)據(jù)也都反映了相同的情況。
━━━━━
歐洲今夏尤為艱難,全球極端天氣未來或更頻繁
新京報:歐洲似乎是今年夏天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最大的地區(qū)之一,幾乎整個歐洲都遭遇了熱浪、野火和歷史性干旱的侵襲。今年夏天對于歐洲來說是否尤其艱難?
斯特凡斯基:是的,歐洲遭到(極端氣候事件)重創(chuàng)。從目前的一些初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今年——尤其是對于歐洲而言,是最熱、最干燥的年份之一。當然,美國西部地區(qū)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干旱和熱浪。
回到歐洲,受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西班牙、法國、瑞士、德國、英國等國家。往東看的話,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等,以及土耳其、希臘等國家,今年夏天的氣溫接近平均水平。也就是說,受影響最大的基本是西歐。
新京報: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曾指出,人為引發(fā)的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全球所有地區(qū)的極端氣候事件更頻繁、更嚴重。那么,今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發(fā)生是否在你預期之內?有什么超出你預料的情況嗎?
斯特凡斯基:每次發(fā)生極端氣候事件,我們都是驚訝的。但正如我們正在討論的,2022年——尤其是2022年歐洲的情況,讓我們對未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如你所說,這也是和IPCC報告相一致的。
正如預測的那樣,我們正在看到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發(fā)生,這令人非常沮喪。對于這個預測,我們一直希望它是錯的。所以,更直接的回答是:(出現(xiàn)更多、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在我們預期之內,但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從不希望它們會出現(xiàn)。
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們預計會發(fā)生的事。由于溫室氣體增加引發(fā)的溫室效應,大氣溫度升高,大氣持水能力增加。大氣含水量增加,更多的水可以從土地中蒸發(fā),同時天空和云層中也會沉淀出更多的水。如IPCC報告所說,洪災和干旱就會更頻繁。
這個情況可能適用于歐洲。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德國去年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洪災。換言之,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期不會同時出現(xiàn)洪災和干旱。但在不同的年份,同一個地方可能既會出現(xiàn)嚴重洪災,也會出現(xiàn)極端干旱。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極端氣候事件多層面影響人類
新京報:熱浪和干旱不僅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們還在損害許多國家的農作物生產。因此很多人擔心,這些極端氣候事件會惡化當前正在持續(xù)的糧食危機。對此你怎么看?氣候危機會如何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斯特凡斯基: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也應考慮到其他情況。以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小麥為例,世界各地都在種植這一作物,包括中國、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等,這些國家的小麥全部受到影響可能很罕見。在歐洲,小麥、玉米等產量可能會下降,但可能其他地區(qū)的會補上。此外,糧食安全問題不僅僅在于生產,還在于供應和分配等方面,這些問題非常嚴重。
回到干旱(對糧食危機影響的)問題。在東非,這個地區(qū)連續(xù)4年降雨低于正常水平,目前仍處在干旱中。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研究了幾個月了。從世界氣象組織角度來說,我們建議人道主義機構如糧農組織、糧食計劃署(提供援助)。目前來看,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危機的影響比較大,歐洲干旱目前來看還沒有重大影響。
新京報:熱浪干旱以及洪水,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可見可感的影響。正如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全球糧食供應,它還有哪些潛在的間接影響?
斯特凡斯基:的確如此,野火、干旱以及洪水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肉眼可見影響。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個主要影響,雖然看上去并不十分明顯,但也是切實發(fā)生的,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在關注南極、冰川和山脈,它們融化的速度要比預期更快。
事實上,這可能是我們很少談及的事情,盡管整體速度相對而言較為緩慢,但海平面確實在不斷上升。雖然它不如野火那般引人注目,但隨著海平面持續(xù)上升,這將對上海、尼斯、邁阿密等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人群居住的沿海城市帶來巨大影響。未來,這些城市也必須采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新京報: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這是否會影響海洋生態(tài)?今夏歐洲干旱也導致不少河流干涸,氣候變化會對海洋生物帶來怎樣的影響?
斯特凡斯基:空氣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會溶解到海洋中,這會影響海洋的“pH值”,即海洋的酸化指數(shù)。酸化指數(shù)會對海洋生物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貝類及某些魚類。另外,隨著其他(氣候)模式的改變,風海流(風在海面產生的切向力作用引起的大規(guī)模水體流動)也會對海洋環(huán)境產生影響。
氣候變化對河流、海洋的影響同樣波及人類自身。例如,萊茵河起源于冰川(阿爾卑斯山區(qū)),流經德國等其他地區(qū),是重要的運輸通道。還有許多農民利用意大利北部河谷中的水灌溉農作物。如今受到歐洲干旱的影響,人類正常的物流運輸、農業(yè)耕種等活動都受到了干擾。海洋生態(tài)的變化也會進一步影響沿海城市漁民的生計。
━━━━━
如果不采取行動,極端氣候事件或將成常態(tài)
新京報:今年發(fā)生的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反映出了什么?這是否說明氣候危機變得更加嚴重?類似今夏的熱浪與干旱會成為未來的“新常態(tài)”嗎?
斯特凡斯基:如果持續(xù)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全世界也不對此采取緊急行動的話,那么類似的極端天氣事件很有可能變成未來的常態(tài)。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仍可以改變這種糟糕的局面,未來并不是注定的,我們可以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希望這將有助于穩(wěn)定氣候。如果不改變、不行動,那么類似今夏的熱浪與干旱還將在未來繼續(xù)上演。
新京報:面對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各國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以減輕其對公眾的影響?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方法來應對氣候危機?
斯特凡斯基:首先,政府應努力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其次,世界氣象組織強烈建議各國政府建立良好的提前預警系統(tǒng),并對極端氣候事件做好準備計劃。例如,政府須與國家氣象局以及公共衛(wèi)生機構討論熱浪預警計劃,與農業(yè)部門商議干旱與洪水問題。
普通民眾也可以為應對氣候危機做出許多努力。他們可以做更多的回收利用,出行多騎自行車。民眾甚至可以主動推動政府做出改變,要求他們頒布有助于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
新京報:在你看來,應對氣候危機最重要的舉措是什么?
斯特凡斯基:現(xiàn)在有許多機制可以幫助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這也需各方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減少極端氣候事件的發(fā)生,幫助人們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最后,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持續(xù)增長,我們還要在影響發(fā)生之前制定準備計劃。
其實,我們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只包括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氣體。公眾和政府也需努力提高能源使用的可持續(xù)性。例如,推行發(fā)展電動汽車,使用更多包括太陽能(000591)、風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這些事情既可以讓我們繼續(xù)原來的生活,又能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新京報:雖然如今絕大多數(shù)人都承認氣候變化的存在,但你認為氣候變化問題得到公眾足夠的關注了嗎?
斯特凡斯基:雖然我并不清楚公眾關注度的具體數(shù)據(jù),但隨著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不斷借助媒體向公眾傳遞信息,以及今夏歐洲實際發(fā)生的極端氣候事件,這些都將給民眾敲響警鐘,讓人們看到我們須對此采取行動。
關于氣候變化,各國已有許多可以對話和討論的機制。例如,下一次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埃及舉辦,F(xiàn)在正是需要采取更多行動的時候。如果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討論氣候變化,了解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什么,我相信全球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得更好。
新京報:在應對氣候危機的過程中,全世界的行動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目前人類采取的措施還有哪些不足?應該如何改進?
斯特凡斯基:我想現(xiàn)在的問題主要在于“行動”。現(xiàn)有有許多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機制,每年各個國家都會出席這些有關氣候變化的大會,互相討論交流,這些都是很積極的措施。
但從公眾個人到政府主體都應通力合作,看看能為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怎樣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目前已有恰當?shù)慕M織合作架構,也有正確的解決問題思路,現(xiàn)在需要開始行動。例如,開發(fā)并推廣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果全世界想要做得更好,現(xiàn)在須立刻采取行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