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年蚊子好像變少了”的熱搜話題,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道稱,多項研究顯示,氣溫較高會導致蚊子幼蟲密度降低、成蚊吸血頻率下降或停止,即蚊子活性降低。
研究介紹,在我國分布較廣的白紋伊蚊,實驗室觀察發(fā)現(xiàn),成蚊吸血活動受氣候、溫度、濕度、光線的直接影響,吸血溫度一般在15℃-40℃之間,低于或高于此溫度不再吸血;最佳吸血溫度在25℃-30℃,超過35℃-37℃則受到抑制,吸血的頻率也急劇下降,或基本停止。
無獨有偶,央視網(wǎng)科技報道,杭州市疾控中心監(jiān)測,今年杭州的蚊子數(shù)量確實比去年下降了,高溫是導致蚊子減少的主要原因。
醫(yī)生表示,從整體看,今年蚊蟲密度下降了約30%,蚊蟲如果生存在比較高溫的環(huán)境下,它的活性就會降低,而一旦溫度超過40℃,那么蚊蟲就比較難存活了。
此外,醫(yī)生還表示,目前階段蚊蟲攻擊性不會特別高,但天氣轉涼后,蚊蟲攻擊性會重新變高。
另外,CCTV生活圈還科普,很多人說蚊子更偏愛“O”型血的人,這是真的嗎?其實蚊子咬人是不挑血型的#。蚊子愛咬誰,與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體表分泌的乳酸有關,愛出汗的人會更容易招蚊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