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計量大學2022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徐江榮發(fā)表致辭。致辭中提到,“上了大學就輕松了”,是對大學學習的一個嚴重誤判。大學學習的首要任務是糾正以尋求標準答案為目的的應試學習方式,最終目標是形成每個個體獲取知識的模式、知識應用的經驗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方法。
此外,他向同學們提出三個忠告,其中提到:網絡游戲是最大的校園毒品,每年被取消學籍的同學90%因為游戲,100%不值得同情。
圖片來源:中國計量大學公眾號
“游戲成癮”屬于精神疾病 或改變大腦結構
據(jù)央視財經,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除了抑郁等精神障礙疾病,游戲成癮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把沉迷于網絡游戲或電視游戲、妨礙日常生活的游戲成癮認定為新的精神疾病,作為依賴癥的一種,列入了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
世界衛(wèi)生組織精神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薩克西納表示,一個對游戲上癮的人會失去對游戲的控制,并忽視其它重要的活動,如睡眠、吃飯、工作,這會對這個人造成傷害。
游戲成癮又被稱為“游戲障礙”。有科學研究表明,長期沉迷網絡游戲,會改變大腦結構。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牛雅娟表示,玩游戲孩子的大腦,他的額葉功能出現(xiàn)一些損傷,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認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973119
牛雅娟介紹,她在接診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青少年介于正常玩游戲與游戲障礙之間,被稱為“危害性游戲行為”的狀態(tài)。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判斷“游戲成癮”有三個主要標準:
第一個,他的玩游戲行為是失控的行為,對游戲行為的開始、結束、持續(xù)時間都沒有辦法控制;
第二個,已經知道玩游戲的行為,會對學業(yè)、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健康造成損害,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停止玩游戲;
第三個,游戲成為生活中的優(yōu)先行為,所有其它的興趣愛好,包括日;顒佣家屛挥谟螒。
世衛(wèi)組織表示,確診游戲成癮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癥狀至少持續(xù)12個月。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如何讓孩子只是玩 而不至于成。
據(jù)央視新聞,在中國,前去醫(yī)院咨詢游戲成癮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
中國的未成年網民已經接近1.7億人,網絡普及率超過了9成,他們中間相當大的比例,每天都會有一定的時間與電子游戲緊密接觸。如何讓他們只是玩,而不至于玩成病呢?
針對青少年玩家,世界各國都在探索電子游戲的界限。比如德國法律規(guī)定,游戲供應商必須標注適合玩家的年齡范圍。如果標錯了年齡許可,導致有害信息流入青少年中間,則將面臨最高50萬歐元的罰款。在國外的游戲展會上,也要根據(jù)年齡手環(huán),來限制玩家可以參與的區(qū)域。
僅僅從產品來看,越成功的游戲產品越容易令人沉迷,但全球的游戲產品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不能影響玩家,特別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國內某款熱門游戲為例,11-20歲的玩家比例高達54%,包括許多小學生。低齡玩家比例增加,迫使各游戲廠商推出了防沉迷系統(tǒng),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長和購買行為。
“要讓防沉迷系統(tǒng)起作用,家長的監(jiān)護也很重要,比如說我們一起來上網。那么上網的時候告訴你,我們只能玩一個小時。同時玩的時候也告訴他要去識別,比如說哪些垃圾信息,有不良信息,甚至有些非法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這樣做,孩子就在上網過程中,養(yǎng)成了自己的這種自控能力,同時也養(yǎng)成了識別能力。因此即便有一天離開父母的監(jiān)督約束,他照樣可以就是約束自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