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周報公布了中國內地首例發(fā)生在重慶市的輸入性猴痘病例的詳細報告,確認該病例病毒與德國病毒高度同源,并披露該患者在國外曾有特殊行為,
根據報告,患者一名29歲的中國籍銷售人員,9月2日至8日訪問德國,9月2日在柏林出現男男性行為,隨后前往西班牙,9月14日返回重慶。
期間曾出現喉嚨干燥發(fā)癢癥狀,9月9日發(fā)燒,右腳踝出現紅色皮疹和膿皰,11日前往一家私人診所并服用消炎藥,14日被隔離在重慶新冠肺炎隔離點,自述出現猴痘樣臨床表現,隨后被重慶市疾控中心確定為猴痘疑似病例。
經過檢測,該病例的猴痘病毒 (China-CQ202209)屬于西非系B.1支,與6月21日采集的德國病毒高度同源,確認這是中國大陸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
報告指出,目前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多個非流行國家發(fā)現了許多猴痘病例,并且頻繁發(fā)生人傳人,特別是在男男性行為者中,出現了類似梅毒和其他性傳播感染的新臨床癥狀。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fā)文指出,猴痘的潛伏期為5-21天,多數為6-13天。新冠疫情防控的入境“7+3”隔離措施,可以攔截住大部分境外輸入的猴痘病例,但潛伏期超過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會。
吳尊友通過分析既往傳染病的傳染規(guī)律認為,考慮到西太平洋(601099)區(qū)域目前僅有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3個國家的猴痘病例達到5例以上,在重慶報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網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
據世衛(wèi)組織數據,截至9月5日,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報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
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歐美地區(qū),已經出現明顯下降。
為了預防可能發(fā)生的猴痘感染,日常生活中建議:
1、不要同外國人發(fā)生肌膚直接接觸;
2、不要同近期(三周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fā)生肌膚接觸;
3、不要同陌生人發(fā)生肌膚接觸;
4、要注意做好手衛(wèi)生;
5、使用公共廁所,包括出差住宿賓館的廁所,如果使用座便器,盡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紙,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用酒精濕紙巾或蘸熱水的紙巾擦拭后再使用。
【本文結束】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快科技
責任編輯:上方文Q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