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北京市三帆中學寫給學生的信,被網友夸了。
該學校近日有學生被隔離或居家學習,考慮到孩子們可能會有的擔憂恐慌情緒,校方給學生致信《努力面對每一場大風》。
全文見下方↓↓
在公開信中,學校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既有對學生的理解和鼓勵,也引導、教育學生,該如何應對疫情與人生。
這封信有溫度、有力量,在疫情公共溝通中,提供了一種啟示:好好說話,就有人聽;好好說話,也不太難。
信寫得好,好就好在,說出了教育者該說的話。不管是面對疫情防控,還是其他的什么事兒,學校的根本就是教育,它是學生的另一個家,應當始終和學生站在一起。
因此,學校在信中堅定地告訴學生,“如果確診,不是你的錯;如果密接,也并非運氣不好”。
網友大呼“三觀好正”,從中可以看出,學校確實為孩子們著想了,他們知道這些半大孩子面對這些事情,會產生哪些心理困惑。
首先是保護,其次是管理;首先談關愛,其次談責任;首先有溫度,其次有力度。
反之,如果學校嚴厲恐嚇,刻板說教,不但會招人討厭,還會引來更大逆反。
三帆中學懂得為學生考慮,自然能找準說話的聲調,好的公共溝通,一定要心中有“他者”。
須知,溝通中決定效果的,是“誰在聽”,而不是“誰來說”。發(fā)布者自己站C位、當主角,絕對是本末倒置。
反例比比皆是。譬如前不久個別地區(qū)發(fā)布會上引人注目的“耳環(huán)姐”和“成人禮”事件,都犯了這個忌。
女性愛美沒有錯,母親對女兒愧疚也沒有錯,但放錯了地方、搞不清場合,忍不住自我感動,被群眾批評也不為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溝通,要顧著他者的尊嚴。
疫情膠著至今,每個人都很不容易,大家或多或少心里都攢著點情緒,做好與公眾的溝通尤為重要。開發(fā)布會,寫公開信,一是為了提供信息,減輕人們的焦慮;二是鼓勵動員,增強大家的凝聚力。
因此,盡管從表面看,是發(fā)言人在發(fā)布會上講話,在政務平臺上發(fā)文,但這場對話的“主角”,始終是人民群眾。
話說不好、信寫不好,大多數時候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缺一點公仆心、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我們已經見過了太多言辭乖戾、夾槍帶棒的通知和“告XX居民書”,既沒有人情味,也缺乏同理心。讓群眾還未讀完,臉已通紅,自覺作為市民,尊嚴全無。
這樣的溝通,誰會心甘情愿配合;這樣的告知,誰會真心實意信服。
講話,需要用心去理解他人的難處。
三帆中學深刻體察了孩子們的無奈和焦躁,信中滿是長輩對晚輩的心疼:“這些復雜的情緒,老師們的想象,一定不及你親身體會的萬分之一”。
反觀那些泛泛而談的套話、官話,忽視人們具體的難處、實際的焦慮,自然無法打動人心。
在疫情期間,講話更是需要用心。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疫情事關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相關的公眾表達,更需要發(fā)言人有文字敏感性,在公共表達時更需要慎重。
三帆中學的這封公開信,不但教育孩子們,也教育了身負公共溝通職責的所有人,好好說話,說點實在話。
壬寅年 十月廿
2022-11-16
編輯:陳艷欣
責任編輯:瑞雪
來源:央視網
原創(chuàng)聲明:本文為央視網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