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實施“舊城改造”,先后建成了瑞金新村、南湖小區(qū)等一批住宅小區(qū),使積累的“住房難”矛盾逐步緩解。我家那時住在新街口郵局附近的興業(yè)里小區(qū),也被納入舊城改造范圍。
興業(yè)里的老地名頗有來歷。據史料記載,興業(yè)里小區(qū)最初建設于1929年,是浙江商人投資建設的,日式的石庫門建筑格局,建設的目的為浙商自住。該工程質量堪稱上乘。記得1995年的年底,興業(yè)里被拆除時,已經在鳳凰西街過渡的我聞訊來到工地,向工人要了幾塊拆下來的紅磚作紀念,發(fā)現紅磚上有大屋頂古建筑圖案,圖案分有陰陽,兩塊磚頭可合二為一成一對。
興業(yè)里小區(qū)被納入“舊城改造”距今已近30年,即便當年耳熟能詳的“舊城改造”,也已成為過去。不過,記憶卻是長久的,我曾經在興業(yè)里的亭子間居住多年。
婚后,我由于參加工作的工齡不夠,沒有在單位分到住房,只好與妻子住進位于興業(yè)里的亭子間。我當時對亭子間十分好奇。在沒有住進亭子間之前,我在一些新中國成立后拍攝的老電影里(比如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扮演主角的《永不消逝的電波》見過。
住進亭子間之后,我才漸漸了解到這種俗稱石庫門的建筑,位于一樓和二樓之間,地方狹小,面積只有9個平方米,采光極差,窗戶又朝北,天花板上面則是曬臺,頂層沒有設置隔熱層;真是冬天冷,夏天熱。
據悉,家庭居住條件稍微好一些,亭子間都是用來擺放雜物,不是用來住人的。我們住進時由于年久失修,夏天尤其擔心下雨。一到雨季,我只要在家,就擔心地望著天花板,生怕漏雨。天花板上面的曬臺,雖然房管部門用瀝青修補多次,但作用不大,外面下大雨,往往里面下小雨。況且,漏雨處在床的上方,險象環(huán)生。
有一天下雨時,不知怎么我靈機一動,找來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將開口處剪齊,然后站在床上,用膠帶把塑料袋一一粘在天花板上接水。這下我可放心了,里面滴進了多少水,我一目了然。等到雨停了,我再將袋中的水從底部托起將其小心倒出。最多時,一個袋子竟能倒出半臉盆水。時?粗阉箍盏乃芰洗谔旎ò迳匣斡。有一次,我好奇地數了一下,居然有十幾個!真讓人吃驚。朋友來訪,望著五顏六色的天花板,開玩笑說我雖身居陋室,生活卻有情趣,天花板上吸了那么多“彩色氣球”。
1995年的夏天,開發(fā)公司上門動員,由于舊城改造,興業(yè)里要拆遷。住進開發(fā)公司在鳳凰西街蓋的過渡房后,我很快看到安置房建設日新月異,與此同時,鳳凰西街的整治也開始了。到了1999年底,我們全家住進了三室一廳的定居房,道路整治也初見成效。多年過去了,鳳凰西街早已成為河西商貿繁華的地方。
當年居住多年的興業(yè)里,早已成為金陵飯店(601007)的一部分。每次路過新街口郵局,我都會想起已經從地圖上消失的興業(yè)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