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歲

2024-08-05 15:42:12 和訊網(wǎng) 

  

 

       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歲。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1944-1946年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和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等。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tǒng)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jīng)實驗驗證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lián)合變換下不守恒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fā)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tài)的概念、建立與發(fā)展隨機格點規(guī)范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量并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自1972年起,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后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yè)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zhàn)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了引領帶動作用。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lián)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為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導和傾力幫助。倡導成立北京現(xiàn)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為構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huán)境爭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發(fā)起并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梁,創(chuàng)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新范式。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持續(xù)打造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生力軍數(shù)十萬人。1998年,發(fā)起設立秦惠?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yōu)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后備軍數(shù)千人,成為我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

(責任編輯:徐闖 )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巴东县| 聂拉木县| 三都| 邛崃市| 北宁市| 禄丰县| 应用必备| 霸州市| 吴桥县| 博罗县| 岳普湖县| 哈密市| 武邑县| 延津县| 沅陵县| 平顶山市| 德兴市| 扶风县| 浑源县| 衡山县| 乌海市| 竹山县| 宁国市| 桓仁| 南和县| 福州市| 新疆| 响水县| 梧州市| 安乡县| 富宁县| 内江市| 县级市| 新巴尔虎左旗| 穆棱市| 淮滨县| 汉中市| 南部县| 浦江县| 安阳县|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