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chuàng)意/供圖 周靖宇/制圖
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郭博昊
預算是財政的核心內容,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支柱。從當前財政收支形勢看,今年完成全年預算目標面臨挑戰(zhàn),有必要實施增量財政政策補充財力。除了多措并舉增加調入資金,特別國債與提高赤字等舉措均有實施空間,延期部分年底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亦值得期待。在受訪專家學者看來,財政部可能出臺多種增量財政政策,合力促發(fā)展,重在保民生。
根據證券時報“2024年三季度經濟學家問卷調查”結果,截至10月11日,46位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中有近九成(87%)認為有必要提高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fā)行額度,認同提高年內財政預算赤字,提前下達部分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或專項債券額度的經濟學家占比均超過60%。
財政“趕進度”有難度
當前,經濟持續(xù)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財政收入增長面臨制約,財政收支依然處于緊平衡態(tài)勢。從廣義財政收支(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與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進度看,當前完成全年預算需要繼續(xù)付出努力。部分受訪專家學者認為,不借助增量財政政策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存在難度。
今年前8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分別占年初預算安排的65.99%、60.91%,進度處于近5年同期低位;全國政府性基金收支分別占年初預算安排的37.88%、40.08%,進度均低于近5年同期。
“我國廣義財政收支達成預算目標存在一定壓力,尤其是稅收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面臨較大挑戰(zhàn)。”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孫鯤鵬對證券時報記者說,今年以來財政收入壓力相對凸顯,尤其是稅收收入增長相對乏力。而財政收入端的壓力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支出端。
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陸續(xù)出臺,提振社會預期的同時穩(wěn)定經濟大盤,有利于改善財政收支形勢。例如,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明確提前下達明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并要求“可以盡快在年內形成實物工作量”。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向記者說明,保守估計這部分資金全部使用可拉動四季度公共財政支出增速2.6個百分點,提高全年增速0.7個百分點。
不過,受訪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已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對彌補財政收入缺口作用有限。近期券商研究機構普遍測算截至今年8月的廣義財政收入缺口將不低于2萬億元!凹词乖谖磥10月份實施增量財政政策的情況下,實現既定預算目標也存在一定難度!敝醒胴斀洿髮W財政稅務學院助理教授高宏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多種方式
可為財政“補缺”
過去兩年間,我國均在下半年謀劃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有效改善了當年財政收支形勢。2022年,我國通過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利潤、調入預算穩(wěn)定調節(jié)基金等,保持適當支出強度。2023年,我國增加發(fā)行1萬億元國債,赤字率由年初預算的3%升至3.8%。
從當前財政政策工具箱看,財政部依然有多種方式確保全年預算收支運行無恙。高宏宇認為,財政部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增加調入資金規(guī)模,包括加大央行和特定金融企業(yè)上繳利潤、增加結轉結余資金、調入預算穩(wěn)定調節(jié)基金或增加“二、三本賬”調出資金。財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同樣建議,加大國企、央企利潤上繳規(guī)模。
高宏宇同時坦言,上述舉措的資金規(guī)模都有限。2022年人民銀行依法上繳了所有的歷史結存利潤,因此2024年上繳利潤空間已然不大。結轉結余資金主要來源是中央財政結轉資金,規(guī)模也不大。從預算制定情況來看,2024年從中央預算穩(wěn)定調節(jié)基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為2482億元。此外,考慮到“第二本賬”同樣在承壓,增加“二、三本賬”調出資金難度也不小。
為補充廣義財政收支缺口,更多專家認為應采取更大力度的增量財政政策。證券時報“2024年三季度經濟學家問卷調查”階段性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可以在年內發(fā)行更大規(guī)模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或提高預算赤字。目前,兩項舉措在年內均留有實施窗口。
伍超明認為,更大規(guī)模的特別國債、調整赤字增發(fā)國債兩項增量政策兼顧短期和中長期。一方面,兩項舉措均是中央加杠桿,資金使用范圍沒有硬性限制,可以更多用于惠民生、促消費領域,也能夠用于穩(wěn)地產、化風險領域。另一方面,兩項舉措出臺均可以向市場釋放政策積極信號,對提振市場預期具有較強作用。
考慮到財政部仍有多種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受訪專家學者認為,增量財政政策更有可能加強各項財政資源統(tǒng)籌,組合多項增量財政政策,并優(yōu)化現有政策工具,保障必要財政支出力度同時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間。
臨期稅費政策或延續(xù)
民生保障始終是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jié)力度,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切實做好基層“三!惫ぷ鳌野l(fā)改委亦指出,一攬子增量政策針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把擴內需增量政策重點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費上。
受訪專家學者認為,“趕進度”下的財政支出主要方向是民生保障。高宏宇表示,接下來出臺的增量財政政策,重在面向民生保障、基建、綠色環(huán)保等領域擴大支出力度。此外,也可以考慮再發(fā)行上千億元規(guī)模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緩解地方債務壓力,促進擴大內需。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近日指出,部分今年底將到期的稅費支持、失業(yè)保險援企穩(wěn)崗、技能提升補貼等政策,相關部門將在研究評估基礎上,加快明確政策是否延續(xù)實施,如延續(xù)實施,盡快明確延續(xù)實施的期限。
近年來,我國在做強做優(yōu)實體經濟、促增收擴消費、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記者注意到,部分稅費支持、失業(yè)保險、援企穩(wěn)崗等政策將于今年年末到期,其中不乏減免小微企業(yè)“六稅兩費”,階段性降低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費率等企業(yè)評價高、獲得感強的政策。
上海交通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樺宇向記者指出,即將到期的稅費優(yōu)惠政策大多數出臺于2022年或更早前。這些政策的有效實施,對提升市場主體預期和促進經濟企穩(wěn)回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據他判斷,針對科技創(chuàng)新和中小微企業(yè)發(fā)展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大部分仍會延續(xù)。從中長期來看,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面向中小微企業(yè)脫困減負的階段性政策可能部分向長期性政策或正式稅制轉型。
“財稅政策作為宏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市場對宏觀政策取向的判斷,財稅優(yōu)惠政策的延續(xù)可向外發(fā)出積極政策取向的信號!睂O鯤鵬對記者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