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底,由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和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共同策劃的《智能與智慧——人工智能遇見中國哲學家》出版上市。趙汀陽、張祥龍、何懷宏、貝淡寧、劉曉力、干春松、陳小平等17位哲學界、科學界的思想家從人工智能這一世界性熱點話題切入,觀照人類在當下高科技時代面臨的全面困境,提倡人類自省、自覺的重要性。
《智能與智慧》為讀者們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家群體對當下智能革命的一次系統(tǒng)的基礎性的思考與發(fā)問,也包括了人工智能科學家們對哲學家的思考予以的科學的建設性的回應與補充。
當前人工智能的迭代迅速和輻射廣泛,促使人類不得不群體思考一些并不遙遠的問題:人與機器的本質性區(qū)別到底是什么?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機器的本質又是什么?將來的生命形態(tài)會如何?人機關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則是什么?機器在智能方面全面超越人類后,人類會對它們失去控制嗎?人機的融合是人的異化還是進化?以人為本的各種哲學、倫理和文化框架對轉型后的機器與人類還適用嗎?而這些是我們提出具體倫理原則和制定倫理框架之前思考一些根本性問題。
工業(yè)化時代以來,以歐洲哲學為內核的西方文明引領了三次科技革命發(fā)展,西方思想塑造了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以及今天的世界秩序。而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領域,東西方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面對這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秩序的變化,東西方思想家應當共同貢獻思想資源。
在此背景下,博古睿研究院自2017年起,邀請中國人工智能科學家和關注前沿科技的哲學家一起,對“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做了數(shù)次頭腦風暴式的工作坊,并在此基礎上編撰《智能與智慧——人工智能遇見中國哲學家》。書中,哲學家和科學家主要回答四個問題: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如何沖擊或補充我們對人和機器本質的理解?人機關系的前瞻?我們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學習或采用哪些人類的價值觀?中國哲學的未來方向是什么?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即“中西學交融語境下的哲思”“人工智能帶給儒釋道的挑戰(zhàn)與機會”和“科技哲思”,共計30.3萬字。17篇學者文章覆蓋了新科技時代的問題意識、前沿科技的思維方式,凸顯了對非人類中心主義、唯變所適的方法論的推崇,以及對人類自省、自覺的重要性的強調。
主編宋冰在序言中談到:“本書中大部分哲學家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帶給人性和人類社會的長期性思考”,“當下人工智能對人性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已初見端倪。即便前沿科技的發(fā)展顛覆人類價值觀、思維方式甚至我們組織社會的方式和方法僅僅是小概率事件,但鑒于影響的深度、廣度,哲學界和思想界開始思考并提出新理念、新思想似乎是負責任的做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