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經濟數據公布總能引來關注,經濟全面恢復的后疫情時代更是如此,而數據背后反映的問題則是下一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
總體上看,8月份宏觀經濟延續(xù)了二季度以來的復蘇行情,在生產端表現得尤為明顯。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15日公布的數據,至為重要的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前8月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4%;8月單月則同比增長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前8月服務業(yè)生產指數同比下降3.6%,降幅比1~7月份收窄1.1個百分點;8月單月則同比增長4.0%,比7月份上升0.5個百分點。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明顯收窄,投資結構繼續(xù)優(yōu)化;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貿易結構調整優(yōu)化。而且很明顯的是,8月份增長態(tài)勢明顯改善,如8月固定資產投資環(huán)比增長4.18%,其中高技術制造業(yè)和高技術服務業(yè)投資分別增長8.8%、7.2%;8月貨物進出口總額28839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出口16502億元,增長11.6%。
至于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居民消費,則喜憂參半。喜的是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71億元,同比增長0.5%,為今年以來首次正增長;憂的是如果扣除因刺激政策增長較快的汽車,則下降0.6%,1~8月更是同比下降8.6%,說明居民消費復蘇相對滯后。
內需不振從日前公布的8月份CPI數據可見一斑,數據顯示,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比7月回落0.3個百分點,結束了連續(xù)兩個月同比上漲的勢頭。而且主要由食品貢獻:食品價格環(huán)比上漲11.2%,非食品價格上漲0.1%;消費品價格環(huán)比上漲3.9%,服務價格下降0.1%。
經濟學家往往將扣除食品價格的CPI稱為核心CPI,可以看出,如果扣除食品價格的上漲,其他領域的物價保持平穩(wěn)甚至下跌。其實,這與上半年的情況相似,如6月份CPI上漲2.5%,但真正反映消費能力的核心CPI環(huán)比反而下降0.1%。
作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內生驅動力,居民消費不恢復,經濟就難言真正意義上的復蘇。因此,為推動經濟全面復蘇,接下來應該主要從內需著手。一方面,需要消費場所應開盡開,不再人為設置阻礙公眾合理消費訴求障礙。7月20日開始,低風險地區(qū)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有序恢復開放營業(yè),數據顯示,過去近2個月全國電影市場票房近50億元,且未出現任何風險因素。
因此,各地特別是低風險地區(qū)如有人為設置內需恢復障礙的行為,需要盡快糾偏,各類消費場所也應該應開盡開。
另一方面,內需不足仍需刺激消費政策持續(xù)實施,并通過解除后顧之憂讓居民敢消費、愿消費。以對8月社零同比增長轉正貢獻的汽車行業(yè)為例,乘用車市場銷量170.3萬輛,環(huán)比增長6.5%,同比增長了8.9%。很明顯,8月汽車市場的強勁復蘇與上半年各地接連推出的刺激政策有關,通過一瓢引水帶來了更多的活水。
因此,未來仍可以推廣部分地方發(fā)放消費券等刺激消費的做法,并進一步發(fā)展數字經濟,提升線上消費的空間,特別是針對復蘇乏力的行業(yè)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刺激。同時把公共消費重點放在彌補公共服務短板上,通過增加政府購買促進內需。
應該說,8月的經濟數據再一次證明中國經濟正朝著全面復蘇的方向前行,多數指標已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甚至有所增長,但在內需仍有不小的提振空間,是未來應該致力的方向。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