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軍華 陳夏怡 邱智麗
[ 在餐飲業(yè),人是被當作成本,還是資本,有不少分歧;把人當作成本,企業(yè)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如果把人當作企業(yè)安身立命、發(fā)展壯大的資本,企業(yè)會在人和機器人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投入資源培養(yǎng)人才,不會一味引入機器人代替人。 ]
餐飲機器人正在迅速走進中國的大街小巷,餐館老板們躍躍欲試,精明的投資人跑步入場,服務員也巴不得把重復枯燥的活交給機器人。
西式快餐標準化程度高,適合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運營,面對如火如荼的餐飲機器人熱潮,西式快餐企業(yè)選擇按兵不動,令人意外。
麥當勞的餐廳,看不到機器人,各種漢堡,還是堅持手工制作;而碧桂園千璽機器人集團的漢堡機器人,生產一個漢堡只需要10秒鐘,千璽機器人集團副總經(jīng)理肖然說每個漢堡成本只有9元左右,比市場平均低30%,又快又便宜。
漢堡是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等西式快餐企業(yè)的主力產品,第一財經(jīng)記者采訪上述三家企業(yè),得到的回應都是暫不考慮使用餐飲機器人。
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jīng)記者,一方面像他們這一類的國際連鎖快餐品牌本身就不提供送餐的服務,客戶大多都是自己拿取,用不到傳菜機器人;另一方面,餐飲行業(yè)極其注重“坪效”,且對成本把控嚴格,即便有好用的制作漢堡的機器人,鑒于后廚空間有限,且機器人占地面積較大,很難妥善安排空間,且這一類機器人的成本較高,使用條件暫未成熟。另外,使用機器人,可能還涉及對餐廳進行電路改造,這也是讓一些餐飲企業(yè)猶豫的地方。
麥當勞、肯德基等在中國市場雇用了數(shù)以萬計的員工,一家企業(yè)的相關人士委婉表示,如果大量啟用機器人,被替代的員工如何安置,需要考慮周全。
在投資人看來,用不用機器人,要看成本是不是足夠低,這是關鍵要素。云啟資本董事總經(jīng)理陳昱對第一財經(jīng)記者表示,如果機器人生產的漢堡,除了各種食材,還算上了購買機器人的費用,全部成本攤銷下來,每個漢堡成本低于9元,西式快餐企業(yè)大概率也會用上機器人。
普渡科技CEO張濤說,隨著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價格開始下降,尤其是激光雷達的價格從上萬元降至百元,以及核心算法的逐漸成熟,使得目前機器人大范圍應用于餐飲場景成為可能。他認為,雖然目前行業(yè)滲透率較低,但預計未來滲透率可以達到30%以上。
西式餐飲企業(yè)當下對機器人不感冒,原因還在于,沒用機器人,它們也扛住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智能手機在中國普及度很高,在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廳,一進大門,自助點餐機往往占據(jù)了最顯眼的位置,提醒消費者使用手機自助點餐,不少門店里邊只有一臺POS機和收銀員,為老人、孩子提供服務,有些餐廳收銀員還會客串門迎,幫忙打包,點餐效率提高,用的人卻并沒有增加甚至還可以減少。
西式快餐企業(yè)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自助點餐機等設備,有助于控制成本的增幅。
2015~2019財年,百勝中國人力開支從2015年的13.9億美元增長至18.1億美元,增長幅度30%;人力開支占營業(yè)總成本的比例從21.59%增長至22.95%。
麥當勞同期的人力開支變化則令人大開眼界,其人力開支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大幅下滑,從2015財年的44億美元下降至27億美元;人力開支占營業(yè)總成本的比例從24.09%下降至22.52%。
作為對比,2015~2019財年,海底撈人力開支(員工薪酬)從15.7億元人民幣增長至79.9億元人民幣,增長了4倍;人力開支占營業(yè)總成本的比例從30%增長至33.68%;海底撈的人力開支增速要比百勝中國、麥當勞高,西式快餐企業(yè)勞動力成本的控制能力更強,餐飲機器人對它們也就顯得沒有那么必不可少。
在餐飲業(yè),人是被當作成本,還是資本,有不少分歧;把人當作成本,企業(yè)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如果把人當作企業(yè)安身立命、發(fā)展壯大的資本,企業(yè)會在人和機器人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投入資源培養(yǎng)人才,不會一味引入機器人代替人。
西式快餐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快速擴張,得益于有一批成熟可靠的專業(yè)員工,這些人才的供應,機器人無法滿足需求;西式快餐因此在培養(yǎng)人才上投入重金。
麥當勞中國今年宣布“青年無限量”人才培養(yǎng)計劃,即在2020年至2022年間,投資超過一億元,與100多所職業(yè)院校合作推行“現(xiàn)代學徒制”辦學模式,試圖解決人才供應問題。
中式餐飲企業(yè)里,也有不少老板看重人的價值。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qū)的“唐韻秦風”餐廳,涼皮、肉夾饃、手工面是這家餐廳的招牌食物,打理餐廳的靳海寧介紹,涼皮、肉夾饃、面條的原料都是人工現(xiàn)場做出來的,請一個師傅每天要花300元;外面有機器生產的涼皮,一份成本才1元錢,但是他堅持食材自己做,機器做出來的和手工做的東西,老客人一吃就能分出區(qū)別。
離“唐韻秦風”不到200米,同一條路上,新開了一家“西安名吃”,賣的東西跟“唐韻秦風”差不多;面對近在咫尺的競爭,那些已經(jīng)做了十幾年的廚師,對于靳海寧有著難以取代的價值。靳海寧只在大堂用了一臺傳菜機器人,他的后廚還不會讓機器人染指。
未來的機器人可以制作標準化的食物,一位看好機器人的投資人說,寄托了人類精神追求的食物,機器人還是無能為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