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軍認為,全球經濟形勢主要受新冠疫情防控和超寬松政策何去何從的影響。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于一個演進、變化的敏感時期,短期內恐怕難以回歸常態(tài)!6月24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副部長級干部于學軍在以“挑戰(zhàn)與方略”為主題的2021財新夏季峰會上表示。
于學軍說道,今年全球經濟面臨的復雜性與敏感性,主要是受去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發(fā)、蔓延形成的。根據聯合國發(fā)布的報告,2020年全球經濟遭受了自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收縮,收縮程度是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2.5倍!2020年全球經濟總體下降4.4%;中國由于疫情控制和復工復產成效良好,成為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全年增長了2.3%。”
同時,他指出,正是由于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形成罕見沖擊,因此,無論是美國、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國家,均普遍實行了超寬松的刺激性經濟政策。和歷史相比,各國政府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在穩(wěn)定經濟、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具體來看,美聯儲實行的超寬松貨幣政策使其資產負債表大幅增加,全球美元流動性不斷膨脹,造成大宗初級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全球對通脹的擔憂由此產生。
那么,美聯儲政策的溢出效應對中國有何影響?于學軍表示,中國是全球生產制造的中心,對中國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原材料領域;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對中下游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帶來直接影響。
當前,分析全球的經濟形勢,于學軍認為需要考慮以下因素:新冠疫情的防控和超寬松政策何去何從,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與影響。
其中,控制疫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疫苗的研發(fā)和接種,未來疫情走勢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疫苗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期),這有待時間檢驗;二是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包括速度和復雜性。
“我們過去常說,銀行監(jiān)管就是與風險賽跑;而抗擊新冠疫情,我認為實際上是和新冠病毒的變異賽跑!庇趯W軍強調。
(作者:舒曉婷 編輯:陳慶梅)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huán)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