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萬宇】因韓劇《魷魚游戲》在國外的熱播,許多韓國童年復(fù)古游戲和食品獲得新生,其中能玩又能吃的摳糖畫又流行起來。國外購物網(wǎng)站上,制作糖餅的工具成為熱搜詞。
記者在韓國工作期間,曾在首爾市的旅游景點仁寺洞、明洞和梨花女大看過這種摳糖畫。白鐵皮盒子里放著印有星星、卡通人物圖案的黃色糖餅,旁邊的小販用煤爐加熱鐵鍋里的白砂糖,融化后不停攪拌,接著加入小蘇打,讓焦糖液膨脹起來,倒在鐵板上,用工具壓扁成圓形,然后用做糕點的模具印出形狀。
當(dāng)時記者感覺這就是一種普通的小零食,印上圖案只是為了好看,和國內(nèi)雕龍畫鳳的糖畫沒法比。后來才知道還有一道工序,那就是電視劇里播出的,要用針或者牙簽把印出的圖案完整摳出來(如圖),如果成功,小販會再獎勵一塊糖餅。
這種糖餅在韓國叫“達(dá)高那”,意思是“真甜”,也有拔糖畫、大便糖(因顏色相似)的叫法。最早出現(xiàn)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韓國,當(dāng)時韓國物資匱乏,糖更是稀罕物品,為了最大化利用,商販在融化的白糖里加入小蘇打作為膨脹劑,做成一種小零食,在街邊販賣,因為制作簡便,價格便宜,成為當(dāng)時韓國兒童記憶深刻的美味。1971年的韓國報紙曾報道,甚至有兒童因為吃太多這種零食而得腸胃炎死亡。隨著韓國經(jīng)濟(jì)的快速發(fā)展,食物日益豐富,這種零食漸漸淡出,只有在旅游區(qū)或者公園門口才能看到,主要消費群體是懷舊的成年人。
與摳糖畫相同制作方法的糖果遍布世界各國,在中國被稱為椪糖,在日本叫烤焦糖,英語國家叫蜂窩糖、海綿糖。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摳糖畫游戲,是在淀粉、糖、明膠和香料等制成的糖片上用針或牙簽摳出印好的圖案,完整摳出的可以獲得獎品。
今年《魷魚游戲》熱播后,這一零食再次在韓國走紅,在首爾市惠化洞大學(xué)路以出售零食為生的林昌柱夫婦在拍攝現(xiàn)場制作了5公斤糖餅當(dāng)?shù)谰撸臄偽灰搽S著該劇的熱播熱鬧起來,每天忙得顧不上吃飯。
不僅在首爾,韓國各地旅游景區(qū)也出現(xiàn)各種糖餅攤販。在春川做生意的小販金某說,最近周末一天就能賣出1000多個糖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