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歐某中一家想翻建住宅,沒想到在推倒舊屋、準備建起新屋之際,被鄰居一家聯(lián)合各種力量百般阻撓,歐某中一家被迫在簡陋的雨棚中棲身六年之久。
案發(fā)前,歐家雨棚因臺風倒塌,殘片掉入死者家中,成為沖突的直接導火索。
隨著相關細節(jié)得到披露,網(wǎng)民漸漸發(fā)現(xiàn):這起刑事案件并不簡單。
深挖案件背后的問題、辨明其中是非、探究犯罪成因的觀點,也在輿論場上得到不少支持。
早在兩家糾紛發(fā)展為刑事案件前,歐某中就曾在網(wǎng)上公開維權,留下不少文字記錄。
人們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建房被阻、無家可歸給歐某中一家?guī)砹颂嗤纯唷?/P>
在案發(fā)地的現(xiàn)場照片中,歐家雨棚也和被害人一家居住的四層小樓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此,不少網(wǎng)友都對歐家的遭遇十分同情,認為歐家在案發(fā)之前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
這種態(tài)度雖有不小的情緒化成分,歐某中的控訴是否完全屬實也有待查實,但無論如何,要在這起案件中將公平正義落到實處,查清兩家糾紛的內(nèi)情,可謂十分必要。
作為犯罪嫌疑人,歐某中背負兩條人命,導致三人受傷,其罪行一旦被證實,無疑是極為嚴重的犯罪行為。
對此,不論歐某中遭受過什么委屈,有多少內(nèi)情與苦衷,他都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
依法嚴懲惡性暴力犯罪,是維護法治、保衛(wèi)社會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是,與此同時,案件背后的糾紛孰是孰非,歐某中家的房子為何就是建不起來,他又為何要痛下殺手……
這些同樣是公眾高度關心的問題。
查案很重要,回答這些問題同樣重要。
在此之前,網(wǎng)上一度流行過這樣一種論調(diào)——“我不關心犯罪嫌疑人的故事和動機,我只希望他們快點被判刑”。
這類論調(diào)反映的公眾情緒,是一種“嫉惡如仇”的樸素正義感。
然而,跳出情緒,從邏輯上看,我們不難明白:探究犯罪背后的成因與依法懲治犯罪并不矛盾,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故事和動機,也并不會耽誤法院給犯罪者判刑。
福建莆田這起案件,讓不少曾經(jīng)“嫉惡如仇”的網(wǎng)民萌生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故事與動機的想法。
不論藏在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徹查案件背景與糾紛源頭,糾正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公,都有利于在個案中更好地維護公平正義。
傾聽犯罪嫌疑人的故事,絕不等于同情乃至支持犯罪行為,更不是要給犯罪分子“洗白”。
通過探究犯罪成因,社會可以從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也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上演。
此時此刻,犯罪嫌疑人仍未歸案。盡快安全地找到歐某中,對案件展開深入調(diào)查,是有關部門的當務之急。
只有在掌握更多信息的基礎上,輿論才能對案情是非有更加客觀、全面的認知。
歐某中歸案后,使其受到與自身罪責相當?shù)奶幜P,與調(diào)查案件背景、維護社會公正是兩件同時要做、并行不悖的事。
對此,公眾完全可以同時秉持“嚴懲犯罪”和“追問案情”這兩種互不矛盾的立場,期待真相早日大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