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于2022年3月7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fā)布廳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防止烏克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人道主義危機
王毅提出六點倡議
王毅表示:烏克蘭局勢是國際社會當前最關心的問題,中方已經多次闡明我們的立場,我們始終本著客觀公正態(tài)度,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表明主張。應該看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局勢發(fā)展到今天,原因錯綜復雜。解決復雜問題,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中方認為,要化解當前危機,必須堅持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堅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照顧當事方的合理安全關切;必須堅持通過對話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必須著眼地區(qū)長治久安,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xù)的歐洲安全機制。
當前,國際社會應聚焦兩大問題繼續(xù)努力。
第一,要勸和促談。中方在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溝通。沖突發(fā)生第二天,習近平主席應約同普京總統(tǒng)通話的時候,就提出我們愿意看到俄烏雙方盡早和談。普京總統(tǒng)也作出了積極回應。俄烏雙方已經談了兩輪,我們希望即將開啟的第三輪談判能取得新的進展。中方認為,形勢越緊,和談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來談判。中方愿繼續(xù)為勸和促談發(fā)揮建設性作用,也愿意在需要的時候同國際社會一道開展必要的斡旋。
第二,要防止出現(xiàn)大規(guī)模人道主義危機。中方愿就此提出六點倡議:
一是人道主義行動必須遵守中立、公正原則,防止將人道問題政治化;
二是全面關注烏克蘭的流離失所者,幫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實保護平民,防止烏境內出現(xiàn)次生人道災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動順利、安全開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無障礙的人道主義準入;
五是確保在烏外國人安全,允許其從烏克蘭安全離開,并為其回國提供幫助;
六是支持聯(lián)合國在對烏人道援助方面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支持聯(lián)合國烏克蘭危機協(xié)調員的工作。
王毅表示,中方愿為克服人道主義危機繼續(xù)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國紅十字會將盡快向烏克蘭提供一批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
談中俄關系:不受第三方的干擾和挑撥
王毅在談及中俄關系時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我們都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彼此最重要的緊密鄰邦和戰(zhàn)略伙伴。中俄關系作為世界上最關鍵的雙邊關系之一,我們的合作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
去年,我們雙方共同紀念《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在日趨復雜的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下,這一條約所承載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理念,不僅對中俄雙方,而且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十分積極和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
我愿強調指出,中俄關系具有獨立自主價值,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擾和挑撥。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國際關系的創(chuàng)新。不久前,兩國共同發(fā)表《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聯(lián)合聲明》,清晰無誤地向世界表明,我們共同反對重拾冷戰(zhàn)思維,反對挑動意識形態(tài)對抗,主張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主張維護《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
中俄關系發(fā)展有著清晰的歷史邏輯,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兩國人民的友誼堅如磐石,雙方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不管國際風云如何險惡,中俄雙方都將保持戰(zhàn)略定力,將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
“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沒有任何可比性”
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及臺灣問題同烏克蘭問題異同,以及如何看待臺海沖突可能性。
王毅表示,首先要明確的是,臺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著本質區(qū)別,沒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烏克蘭問題則是俄烏兩個國家之間的爭端。有些人在烏克蘭問題上強調主權原則,但在臺灣問題上卻不斷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王毅指出,臺海局勢面臨緊張,根源就在于民進黨當局拒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企圖改變兩岸同屬一中的現(xiàn)狀,通過大搞“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歪曲臺灣的歷史,割裂臺灣的根脈,到頭來必將葬送臺灣的未來。而美國一些勢力為了遏制中國的振興,縱容鼓動“臺獨”勢力發(fā)展,挑戰(zhàn)和掏空一中原則,嚴重違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嚴重破壞臺海和平穩(wěn)定,不僅會把臺灣推向危險的境地,也將給美方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
王毅表示,海峽兩岸歷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屬一中。臺灣的前途希望在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在于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頭支票”!皰堆笾\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注定失敗,臺灣終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談中美關系:搞印太版“北約”注定沒有前途
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中美關系時表示,“印太戰(zhàn)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沖擊的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區(qū)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qū)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這股逆流與地區(qū)國家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圖共贏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馳,注定是沒有前途的。
去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tǒng)舉行視頻會晤并兩次通話,雙方在多個層級也開展了對話交往。美方領導人和一些高官相繼表示,美方不尋求新冷戰(zhàn),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fā)生沖突對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四不一無意”的表態(tài)始終飄浮在空中,遲遲沒有落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美方仍不遺余力地對中國開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競爭”,不斷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攻擊挑事,接連在國際上拼湊打壓中國的“小圈子”,不僅損害兩國關系大局,也沖擊和損害國際和平穩(wěn)定。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樣子,也不是一個講信譽國家所做的事情。中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我們完全有權利采取必要措施堅定捍衛(wèi)自身的正當權益。
王毅說,大國競爭不是時代主題,零和博弈不是正確選擇。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個大國如何找到正確相處之道,既是人類社會沒有遇到過的課題,也是兩國必須共同解開的方程式。今年是“上海公報”發(fā)表50周年。回首歷史,中美雙方本著求同存異精神,以合作代替對抗,造福了兩國人民,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繁榮。展望未來,雙方應當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裝出發(fā),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替代競爭、合作、對抗的“三分法”,推動美國對華政策重回理性務實的正軌,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wěn)定的正道。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談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不受制于第三方
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中歐關系時表示,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雙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基礎上開展對話合作,將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更多穩(wěn)定因素。
王毅說,有些勢力并不愿看到中歐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編造所謂“中國威脅”,炒作對華競爭,鼓吹“制度性對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對抗。中歐雙方對此都應高度警惕。中歐合作歷經幾十年風雨,植根于堅實的民意基礎、廣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戰(zhàn)略訴求,具有強大韌性和潛力,任何勢力都不能也無法逆轉。
王毅表示,中方始終從戰(zhàn)略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歐關系,中國的對歐政策保持穩(wěn)定堅韌,不會因一時一事而改變。我們將繼續(xù)支持歐洲獨立自主,支持歐盟團結繁榮。同時,我們也希望歐洲形成更為獨立、客觀的對華認知,奉行務實、積極的對華政策,共同反對制造“新冷戰(zhàn)”,共同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中歐雙方要辦好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等重要政治議程,加強戰(zhàn)略對接,拓展務實合作,推進多邊協(xié)調,深化人文交流,妥善管控分歧。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為世界多做實事和好事。
談中日關系:向日方提出三點忠告
談到中日關系時,王毅向日方提出三點忠告。王毅表示,日方應順勢而為,不要逆流而動。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兩國關系的正確方向。要切實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和精神,踐行“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共識,確保兩國關系始終沿著和平友好的方向發(fā)展。
二是要重信守諾,維護好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歷史、臺灣等重大敏感問題事關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希望日方在這些問題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鄭重承諾,避免再給兩國關系帶來嚴重沖擊。
三是要順勢而為,共同開創(chuàng)兩國關系的廣闊前景。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取代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冷戰(zhàn)結盟、地緣對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應該順勢而為,而非逆流而動,不要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鄰為壑的歧途。要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作出日本應有的貢獻。
談中印關系:總有一些勢力試圖在中印之間挑動矛盾
中印關系近年來遭遇一些挫折,這種局面完全不符合中印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平等協(xié)商管控分歧,積極尋求公正合理的解決,同時我們始終認為,不能夠讓邊界領土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影響和干擾我們現(xiàn)實的關系,特別是兩國合作的大局。我想這個道理應該是說得通的。
我們看到,總有一些勢力試圖在中印之間挑動矛盾,在地區(qū)之間制造分裂,但這種做法正在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反思和警惕。大家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像中國和印度這樣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只有堅持獨立自主,才能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各自國家的發(fā)展和振興。
中印人口加起來超過28億,占全球三分之一。我們兩國實現(xiàn)穩(wěn)定發(fā)展、和睦相處,世界的和平和繁榮就有了堅實基礎。正如一句印度諺語所說,“幫你的兄弟撐船過河,你也能到達對岸”。希望印方同中方一道,堅守“互不構成威脅、互為發(fā)展機遇”的戰(zhàn)略共識,堅持增進互信,避免誤解誤判,彼此作相互成就的伙伴,不當相互消耗的對手,確保兩國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前行,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大福祉,為地區(qū)和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編輯|孫志成 王嘉琦
校對|何小桃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