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表示,構建零碳金融,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fā)展之路的抓手。需要構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國模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在傳統(tǒng)的宏觀政策里要加緊推進碳中和的結構性工具、政策,通過非中性的價格型和數量型的貨幣政策來糾正市場的失誤,糾正金融體系相對價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轉型,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朱民指出,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中國的綠色金融全球領先,現在已經有15萬億元的綠色金融貸款,全球第一。債券累計也是1.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在企業(yè)綠色融資等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但是從總體上看,到2020年末,綠色金融占整體總融資的比重只有4.6%,還是很小,尤其是綠色債券僅占存量銀行債券的0.73%。在零碳金融里有相當部分需要資本市場的債券,而且期限長、風險高,只靠銀行信貸支持綠色融資是有天然短板的,風險偏好不匹配、不方便,也缺乏完善的綠色機制,因為投資不穩(wěn)定,風險周期比較長。
朱民認為,我國要從現在狹義環(huán)保走到根本的零碳來支持整個經濟碳中和,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經濟生態(tài)的金融新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而金融將在碳中和轉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一是提供規(guī)模巨大、期限長、風險高的零碳金融融資,估計僅能源融資就將達到185萬億元。二是從存量看,現有的金融資產的存量是325萬億元,因為高碳的估值下降,低碳估值上升。三是要化解轉型的金融風險。與此同時,還需要構建零碳金融的宏觀管理體系,從綠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這個基礎上構建零碳金融的市場生態(tài),整個系統(tǒng)和生態(tài)要和國際標準趨同,金融機構也要實現零碳化。
朱民指出,從增量投資來看,“十四五”規(guī)劃已制定綠色刺激政策和規(guī)劃重點,累積有44.6萬億元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和電力系統(tǒng)、集中式和分布式的能源和電力系統(tǒng)。包括交通、充電樁、清潔供熱智能、低碳建筑等在內的綠色低碳城鎮(zhèn)化以及傳統(tǒng)產業(yè)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也特別重要。另外,還有綠色消費、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朱民指出,來自存量投資的挑戰(zhàn)也很大。因為在轉型過程中會重新定義資產價格,資產價格的變動將導致國家、產業(yè)、公司、金融機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都會發(fā)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碳中和轉型的金融風險就特別重要。
在朱民看來,處理構建零碳金融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從構建宏觀框架開始。他提出,需要構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國模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央行要積極推行結構性貨幣政策,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的宏觀政策里面要加緊推進碳中和的結構性工具、政策,通過非中性的價格型和數量型的貨幣政策來糾正市場的失誤,糾正金融體系相對價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轉型,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朱民認為,推動碳中和其實是在根本上顛覆性的再造中國未來經濟發(fā)展的模式,以及整個的經濟結構,讓整個經濟從高碳走向低碳,通過能源革命、經濟創(chuàng)新重塑整個制造業(yè)。而金融業(yè)必須在這個過程中適應實體經濟的發(fā)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構建金融的宏觀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同時,朱民認為,要按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兩個階段構建零碳金融兩個階段實施目標、政策和路徑,促進金融機構加強對零碳金融轉型的風險意識,提升金融機構零碳轉型風險環(huán)境分析能力,改變現有的風險管理模式,需要在整個的產業(yè)數據里面引進新模式、新系數,構建零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以應對零碳金融轉型的各類風險,同時加強零碳金融的基礎設施,鼓勵零碳金融的披露。與此同時,還要對標國際準則。
最新評論